-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金秋十月临近尾声,艺术品市场依然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香港首轮秋拍中各家拍卖行正在忙着整理和公布详细的成交数据,而内地秋拍的征集、预展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纵观近期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等大型拍卖行推出的预展焦点拍品阵容来看,生货已经成为多家大型拍卖行主打的品牌之一。不过有声音指出,生货市场虽然能够刺激拍卖热度,但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就拍卖市场而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首次亮相拍卖市场的作品,被行内人称为“生货”。一般来讲,生货拍品因为它没有反复交易的成本,所以估价通常会比较低。这类拍品也经常能够给市场带来惊喜。如今年香港苏富比(微博)焦点拍品——“大风堂”旧藏张大千《自画像与黑虎》以咨询价形式上拍,最终以4973.9万港元成交;另一幅1943年作《临敦煌观音像设色绢本》超过最低估价的4倍之多,以4804.55万港币成交;而拍前估价仅150万—200万港元的溥儒的《鹤寿松龄》,最终成交价高达1392万港元。
在中国嘉德秋拍预展的焦点拍品中,也将有多件生货精品领衔,其中有沉寂了150余年之久的“稀世之宝”——黄丕烈旧藏宋拓石刻孤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泰山残石楼旧藏朱耷《墨鸭图》,以及由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美术教育家关广志于上世纪30年代收藏的徐渭《牡丹竹石图》等;而北京保利秋拍上,也将有首度现身拍卖市场的黄胄1977年作《草原颂歌图》等精品亮相。
近几年来,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回调行情的洗礼,各大拍卖行为迎合市场变化和藏家喜好,使出浑身解数广征拍品,在“减量提质”的市场氛围里,生货资源已然成为市场争夺的热点。业界人士指出,经过这几年的消化,好的顶级精品可以说卖一件少一件,已被藏家收入囊中的藏品一般不会轻易再出现;而对于那些重复上拍的作品,藏家也已经审美疲劳;未来,只有那些从未在市场出现过的作品,才会刺激买家购买。
不过也有声音指出,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应当也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即需要在长年累月的拍卖交易中逐渐达成共识。而在当下市场氛围下,生货精品由于货源少、市场关注度高,竞价更为激烈,以至于往往创造出奇高的成交价。而这样的高价究竟能否经受住未来市场的检验,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