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登记表及清单
- • [公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展区直送作品通知
- • [公告]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展初评结果
- • [公告]中国西部大地情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征稿
- • [展览]女画家潘玉良百幅遗作在辽宁展出
- • [展览]第一届黄胄艺术收藏大展将在炎黄艺...
- • [展览]首届艺苑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在京举...
- • [展览]百余件意大利绘画珍品长沙展出
- • [展览]巅峰之作——毕加索的沃拉尔版画
2014年5月4日至30日,荷兰的艺术家汉克·维希(Henk Visch)应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隋建国教授之邀,来CAFA雕塑系开展为期四周的学术交流工作坊。汉克·维希是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的教授,他还带着该院校的15名学生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交流学习。另外,在课程开始前,汉克·维希还开展了一个精彩的讲座“Thingking of sculpture(关于雕塑的思考)”。
此次交流工作坊由汉克·维希和雕塑系教师于凡共同教学,主要面对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四年级学生,也有部分第四工作室的学生和研究生参加。于凡教授表示,雕塑系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短期工作坊,是为活跃雕塑系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
在前两周的课程中,主要是中德两国的学生介绍作品,展示各自的作品图片,进行共同交流、创作并展览。从中看出两种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艺术的表现上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他们在一起切磋完成创作,不拘于形式,交流思想与观点。学习之余,学生们一起赴故宫、长城、明十三陵游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友谊,其艺术思维也得到砥砺,变得更加开阔。
在后两周的课程中,在汉克·维希的引导下,开展了题为“空间身份的介入”的课程,他们打算重新“打造”雕塑系的一层大厅。汉克·维希认为,既然通过标示、摆放的物体和相关信息能够辨识空间的身份,那么也可以改变空间的物件使其得到新的性质和身份。雕塑系20名学生在两周的课程学习中,与汉克·维希不断交流展览形式和展出作品,并定于6月2日展出他们的集体创作。
汉克·维希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并不是教师的角色,而是艺术家,他希望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作为一个引导者,汉克·维希认为学生们富有聪明才智,而他掌握的知识并不比学生多,只是经验丰富而已,他希望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另外,他相信团队的力量,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灵感,以及相互促进和成长。
2004年,汉克·维希第一次来到北京,之后十多年陆续到访中国。他一共有三件作品留在中国,分别保存在奥林匹克公园、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以及清华大学。在他对华的印象中,最诧异的是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衷。他认为欧洲人对奢侈品并不热衷,而是希望和他人分享,因为在欧洲人的观念中,财富不能自己独享,应该捐出去回馈社会,而中国人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和身份。此外,中国人还把艺术品当做奢侈品,而在汉克·维希看来,艺术品不是个人拥有来彰显身份的,而是人们想要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