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今年夏秋,太原注定是“雕塑的太原”。8月,来自多个国家的青年雕塑者刚在太原享受完一场“钢铁之夏”。
■“金属雕塑”再开营
太化废弃多年的老厂区里,在这个夏天,防晒网又搭了起来、焊枪又飞溅出钢花、马达又发出轰鸣声……这已是它连续第二年迎来青年雕塑创作者。
7月20日,“‘钢铁之夏’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在太原化学工业创意产业园开营。比起去年,规格更高——由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太原市政府主办;人数更多——由40人变成79人;范围更广——去年基本都来自中央美院雕塑系,今年则来自国内十二大美院以及国际知名美院。
主办方认为,之所以连续在太原举办金属雕塑创作营,究其缘由,是有深层文化根基的。太原具有悠久的工业历史烙印运用工业时代拆卸下来的设备创作作品,是对工业时代和城市的记忆和保留。辉煌的背后留下了很多工业遗留物,如何使用、对待、保留工业历史文明是今人面对的重要课题。
“这些工业废旧钢材都是富有灵魂、生命力的,历史的积淀让它们饱含着深厚的底蕴,呼唤着青年艺术家们去探索和发现,通过艺术家的对话交流,一定会产生新的灵感。”开营启动仪式上,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秘书长、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深情地说。
■打开国际化的“窗户窗户”
艺术无国界。“国际化”是此次创作营的一大特色。白天,大家在一起紧张工作;晚上,则成了各国青年雕塑者难得的交流机会。于是,每逢周三、周日晚,创作营都会举办学术交流讲座,这为各国青年打开了多扇“窗户”,透过这些窗口,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国际金属雕塑艺术发展的现状。
来自墨西哥的 David 富有才华,不仅创作幽默感十足的漫画,也创作富有动感的城市雕塑作品。精力充沛的他,还经常参加各地举办的金属雕塑创作营,对金属雕塑创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大家在一起交流时,他会介绍很多墨西哥当代著名的雕塑家,这的确是平常不易接触到的信息。
Juan 是一位富有朝气的青年,来自哥斯达黎加艺术学院。他认为富有哲思的作品至少要包含三个层面:平衡、韵律、交互作用。而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特有的乐观精神,感染着创作营里的每一个人。“只要你善于发现,材料就在你身边。”他说。
Jeffrey 和 Ronda 来自美国,他们不仅与大家分享自己对艺术的思考,而且还介绍芝加哥艺术学院、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学院的金属工作室,给大家带来启发。Jeffrey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在作品中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品常常折射出美国的时代背景。Ronda有丰富的公共艺术和金属雕塑经验,以超强的毅力完成过很多大型雕塑作品。
外国艺术家的创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中国美院学生上官逢平说:“中国学生的作品风格总体上还是比较相似的。国外朋友的创作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一种‘玩儿’的心态享受艺术;有的创作方式比较直接。有时候我会想同样的材料别人会怎么运用,透过作品可以逆向推理创作的过程。”
■给太原带来什么
历时35天的辛苦创作,79名青年雕塑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178件作品……8月25日,创作营迎来了全国各大美院专家、学者的检阅。专家学者们认为,此次创作的成果,与太原文化、材料本身的属性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使得沉睡多年的废弃物有了新的生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艺术家之手,工业废旧物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实,除了两年留下的几百件雕塑作品外,这样的创作营活动更多的是关乎城市发展以及艺术气息的构建。
最后的创作研讨会的主题——“城市转型与资源再造”,或许能给城市文化建设以启迪。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孙璐是此次创作营的指导老师,他说,从寻找材料到绘制草图,再到创作,是创作理念和偶然性迸发灵感的结合,他认为今年雕塑作品的样式更加丰富,更臻于成熟,唤醒了特定历史文化的记忆。
吕品昌教授回顾本次金属雕塑创作营活动时特别指出,创作营不仅涉及教学面向社会的问题,而且和中国城市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紧密相关,诸如城市遗产保护、雕塑介入公共空间等问题。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批评家冀少峰教授则认为,雕塑创作营赋予城市转型以生机。(记者 高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