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为祈望和平而塑魂”吴为山:美术馆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精华昆明官渡“现代民间绘画”四摘“艺术之乡”称号架上绘画渐式微 多媒材大有可为?“油坛四友”画展将在天津图书大厦开幕著名天津女画家刘正受聘成为大道画院特聘画家深圳民间工艺美术展 为怀旧也为传承瓷都景德镇获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北京成博物馆世界第二多城市 仅次于伦敦美丽天津春联大赛6日启动 一等奖奖金3000元Quim Marin新海报设计远方的召唤续:海报里的海市蜃楼日本传统再生项目 | 麻世妙 majotae世界室内设计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 地点锁定广州对话视觉——李永铨与设计二十年展2014中国设计师年展在北京国展中心开幕南艺实验艺术教学汇报展《共生》于南艺开幕木•生活空间第一回展——“木•生活”拉开帷幕肖恩·斯库利:艺术像睡美人 被"亲吻"后才能苏醒栗宪庭:异化的中国抽象绘画高清图:汇集书画精品 风云壮观—中国书画收藏精品展亮相天津美术馆高清图:展示中国北方水彩艺术魅力 天津第八届水彩画展亮相财经大学高清图:天津画院三十五年不胜枚举的艺术盛宴高清图:“骏驰甲午—李澜画马作品巡展”北京站新作欣赏著名画家解殿卿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书法家刘俊坡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著名书画家尹沧海甘南采风 记录藏区山水人情高清图:近50余幅唐卡珍品亮相天津高新区智慧山艺术中心彩墨随性舞--胡振声先生甲午新作 著名画家华克齐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天津画院35周年庆生 一批精品力作亮相津门高清图:大道行远·天津画院建院35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高清图:移形换影·2014中澳当代艺术展在梅江国际艺术馆开幕任欢谈天津画院35周年美展:美术爱好者的盛筵邓国源谈天津画院35周年美展:美院与画院紧密相连
首页 >> 雕塑 >> 正文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为祈望和平而塑魂”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12-11 12:00

    人物简历

    吴为山,1962年生,江苏东台人,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吴为山的作品《天人合一——老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获建国六十年城市雕塑最高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评价说:吴为山先生的雕塑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国的灵魂,更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

    一位被凌辱后的母亲悲痛至极,无力地手托蒙难的孩子,麻木地向苍天呼号,欲哭无泪,在她身后是被活埋的丈夫露出地面的手脚……

    每一个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观众,都会记住这座高11.5米、名为《家破人亡》的雕塑。作为纪念馆大型群雕的开篇之作,它以那场浩劫中无数个受害家庭的缩影拉开了历史悲剧的序幕,并与随后出现的《逃难》、《冤魂呐喊》等主题雕塑形成一个巨大气场,将观众统摄于悲天悯人的氛围之中。

    这组被两院院士吴良镛誉为“雕塑史诗”的大型主题群雕,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主持并设计创作。近日,吴为山接受了记者专访,回忆当年创作这组大型群雕的心路历程和幕后故事。 

    没有在入馆处表现尸骨成堆——

    “雕塑应层层引人进入,避免单一化、极端化、脸谱化”

    时间过去多年,吴为山仍清楚地记得,自己接过为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大型组雕任务的那天——2005年12月15日,“大屠杀”祭日的两天后。

    如此重大的题材,如何雕?如何塑?

    “纪念馆的扩建工程,建筑是载体,史实物证是基础。而作为凝固历史、铸造国魂的雕塑,则是直接进入人们心灵的,它要为人们对客观史实的认识提供价值判断的参照。”吴为山说,设计雕塑首先要确定立意,“我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来正视、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暴行,才能升华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纪念、仇恨。”

    在回顾了国内表现抗战题材的作品后,他发现,这些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再现场面。“那种国仇家恨溢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时代的必然,但中国日益强大,世界日趋文明,作为受辱者,中国有责任控诉战争,有责任告诉世界,和平是人类精神所栖。”于是,“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表现祖国母亲蒙难、呼唤民族精神崛起、祈望和平”,被确定为整个作品的表现核心。

    立意明确后,接下来要解决的是作品的取材与形式。当时有许多人建议,在入馆处表现屠杀的惨烈:尸骨成堆、尸横遍野,主建筑下血染成河。但吴为山认为,纪念馆处于喧闹的现代商业和人居环境中,在世俗生活情感与惨痛历史悲剧之间需要过渡,雕塑应该一目了然并层层引人进入,唤起观众内心的悲情意识。

    在他看来,叙事性、史诗般的群雕组合,可以产生波澜跌宕的感情交响,这有别于单一化、极端化和政治脸谱化的捏造,而是以普遍人性为切入点作深刻地表现,从而超越一般意义上灾难的描述和痛苦的诉说。“所谓人性,就是以人的尊严为出发点。在这种人性史诗中所发生的美,足以鞭挞丑恶、罪恶,渗入灵魂深处荡涤人类的污浊。” 

    《家破人亡》突破限高——

    “受辱的母亲象征蒙难的祖国,限高5米太低了”

    在这一精神意象的辐射下,一个强有力的旋律在吴为山心中响起:高起——低落——流线蜿蜒——上升——升腾!这个旋律对应着3组雕塑:由体量、形态、张力产生的悲怆主题《家破人亡》;各具神态、体态、动态的《逃难》群雕;由大地发出的吼声,颤抖之手直指苍天的《冤魂呐喊》。

    在吴为山的构思中,这3组雕塑将组成激越而低沉、悲惨而激愤的乐章,用巨大的空间气场将观众统摄于悲天悯人的氛围中。不过,这个方案能否通过评审,他并没有十足把握。

    为了让评审专家全方位地了解设计理念,吴为山精心准备了3种呈现方式:一是创作方案的图片,配上文字说明;二是电脑图像,使观者情感随图像漫游;三是按建筑与雕塑实景比例缩小,制成大型模型,让观者身临其境。为了制作模型,吴为山找到了一个当时尚未落成的美术馆大楼,在大厅里制作了80米长的模型,把主题雕塑做到了6米高,最终营造出一个等比缩小的实景空间。

    2006年9月,这个“立体化方案”让国内十余位专家深受震撼,评审顺利通过。
 
    不过,群雕中的开篇之作《家破人亡》因为高度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议。雕塑的原设计高度为12米,但建筑师最初的雕塑设计限高规定是5米。

    谈到雕塑高度“超标”的问题,吴为山解释说,《家破人亡》表现的被凌辱的母亲是千千万万受难家庭的代表,是蒙难祖国母亲的象征,其造型像一个大写的“人”,嶙峋而沧桑的身躯让母体成为山河、成为巨石,失去生命的儿子则化为了山脉。要传递这样的意涵,5米的限高显然“太低了”。

    著名建筑大师齐康院士在现场认真比较18米高建筑与雕塑的关系后,断言“雕塑不能低于11米”。最终,《家破人亡》维持在11.5米,这座标志性雕塑让过往行人望而生悲,让走近的观众如临巨岩,产生强烈的压抑感。 

    《逃难》群雕源于幸存者回忆——

    “复活受屈的亡灵,为观众诉说苦难创伤”

    在创作过程中,吴为山常常反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的存在灵魂,那当年的受难者会怎样地告诉今天的人们,他们身心的创伤?”

    吴为山在访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时,听老人回忆了当年亲眼目睹母亲被日本人刺死,弟弟的泪水、鼻涕与母亲的血水、奶水冻凝在一起。这让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欲望,“用雕塑复活那些受屈的亡灵”。

    回忆起那段不平静的创作历程,吴为山说,当时他度过了无数个彻夜难眠的夜晚,甚至有时走在南京的旧城区里也会不自觉听到遇难同胞的哀鸣。怀着内心巨大的悲怆,他塑下了《逃难》群雕。

    《逃难》塑造了10组21个人物,他们中有妇女、儿童、老人,有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和僧人。最让人悲怜的一幕,是遇害的母亲将最后一滴奶喂给婴儿;最令人惊恐的是被日军强奸的少女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尽;最引人沉思的,是僧人为死者抹下含冤的双目……

    “我把纪念馆的大门试想成当年被攻陷的中华门,如果每个进馆内的观众与这批由城内逃出的亡灵相遇,这就是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灾难与幸福、战争与和平的相遇。”在吴为山的构思下,21个人物虚实错落,构成了一条悲壮的曲线,雕塑与行人、建筑若即若离,营造出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未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纪念馆西侧,矗立着两个12米高和7米高的三角形石体,以劈开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国河山,石体间的豁口像一道压抑狭窄的“逃难之门”,成为观众与“逃难者”共同的情感通道。左侧三角形直指苍穹,塑造了一个呐喊的冤魂,右侧则是表现平民生灵惨遭屠戮的场面。整个雕塑拔地而起、斜插云霄,以三角形的视觉冲击紧连大地、撼人心魄。

    “我冥冥中感到,在《家破人亡》和《逃难》之后,那个空间里需要一个‘大抽象’符号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吴为山说,《冤魂呐喊》从整体视觉形式上与建筑形成了呼应,它和《家破人亡》一样,都是在天地间找到空间,将冤屈的吼声、正义的呼号诉诸于上苍。

    在雕塑过程中,吴为山除了手塑之外,还使用了刀砍、棒击、棍敲等手法,作品上的斑驳雕痕,仿佛是那段苦难记忆所留下的心灵伤痕。他回忆说,自己在创作时是听着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完成了每一个形象,那段时间,他常常在深夜连续创作10余个小时。正是这种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人类情感的深刻相融,才有了投射到作品中撼人心魄的苦难与伤痛。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留意到,在纪念馆的整个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所有人物都是表现中华儿女和遇难同胞。

    对此,吴为山解释说,在这组群雕中,遇难者的群像足以佐证日军的凶残与兽行,“我们是为祈望和平而塑魂,是为纪念同胞而塑魂,这种处理的潜台词就是: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来源: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易安
>>相关新闻
• 吴为山:美术馆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精华
• 城市雕塑:城市文明的标志 不是拍照道具
• 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王洪亮: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
• 千只熊猫雕塑合肥街头集体卖萌
• 雕塑大师作品进校园展览:传播艺术朴素的魅力
• 雕塑大师作品进校园展览:传播艺术朴素的魅力
• 盛葳:日常审美与当代雕塑新策略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罗丹雕塑大展
• 公共艺术品自然混沌花了3000万:不能忽视它
• 胆大包天:窃贼夹克衫卷走价值50万欧元珍贵雕塑
• “泥塑神手”张充仁的朋友圈
• 天津雕塑家逯彤:泥人张彩塑的新
• 法国雕塑大师沃尔蒂作品展在武汉开幕
• 理查德·塞拉“铜墙铁壁”中的雕塑坚守
• “追梦时空——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举行
•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为新中国雕塑开渠
• 全国青年雕塑家优秀作品展在惠安举办
• 金属雕塑家金锋个展在北京11画廊展出
• 国内首座国际雕塑文化主题公园落户长沙洋湖
•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
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在天津召开
  • 王俊生大写意画展在群众艺术馆开展 王俊生大写意画展在群众艺术馆开展
  • 张蒲生从艺62周年美术作品展 张蒲生从艺62周年美术作品展
  • 天津纪念梁崎先生诞辰105周年 天津纪念梁崎先生诞辰105周年
  • 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展亮相天津 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展亮相天津
  •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