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胖女人”系列雕塑引发讨论
“胖女人”系列雕塑是夜晚在中山大学校园布展,有评论直指这些雕塑的女人丰乳肥臀、丑陋低俗,不配与校园周围的人文景观并立,因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是中山大学的图腾,惺亭是岭南大学先烈纪念地,陈寅恪先生故居是中山大学的学术圣地。”据此诠释,寻常事物似乎都不应搁置在这样神圣的地方。
女性主义者对这组作品也有两种不同的诠释。肯定派认为,胖也可以是美的,是自信自如潇洒的,这是对当今骨感美文化的批评与反思。否定派认为,这组作品固化了女性的性别角色,女人与母性紧密相连,抱着婴儿、领着孩子,以肥胖承载慈爱与关怀。简言之,这组作品即使形式有所突破,但依然跳不出“专注女性身体”的艺术传统和“以自然母职理解女性”的框框,思想上无甚可观。
一组以女性身体来展现“生命的直白”的雕塑,雕塑家希冀以此表达生命本真状态的作品,为什么会引起这么矛盾而复杂的感受?这不仅关乎艺术品的欣赏与接受,还牵连更深层次的审美文化,它是一种征兆,彰显了女性的身体和肥瘦形态所承载的文化重负,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矛盾心理。
以瘦为美的美感标准深入人心
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着“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在当今社会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吼着”减肥的声音,其中不乏那些本身体型就不胖的女性,可是她们依然热衷减肥,甚至有人因减肥而影响了身心健康。
回归现实生活,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看她多瘦啊!”“喔,也太瘦了吧?”“是天生的,还是减的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骨感美成了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从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正处于一个以瘦为美的标准的时代。
以瘦为美的美感标准,在当代已经成为霸权话语,乃至于人们很难再去欣赏肥胖美。肥胖代表的是疾病、不节制和失败。在华人名人圈,随着香港的肥肥沈殿霞仙去,不再有人接棒,敢于展示肥胖者的自信、灵动、智慧和独特风格,明星们都狠命去减肥,减肥成功才是她们足以炫耀的功业,接纳自己是个大笑话,是懒惰和失败的代名词。
“胖女人”的冲击力在于,这么胖的女人竟然耀武扬威,自信自如地展示于世人眼前。这让人错愕,因为罕见。很多观者表示不适,实在无法把大胖子与美联系起来。在我们的文化里,长得一身赘肉,已经是罪过了,理应藏着掖着,最好是里面穿几层紧身衣,让别人看着舒适点,任由赘肉摇摇晃晃,实在挑战人们脆弱的心脏。可这些胖女人一点都不收敛,衣不蔽体,薄薄衣裳下是呼之欲出的肥胖肉体。对于早已接受苗条才是美的大众来说,这样的雕塑是在展示丑。
以瘦为美的美感标准无孔不入,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人们见面寒暄,会说你瘦了,以示赞美;如果说你胖了,通常的语境是你大病初愈或经历挫折,胖才成为赞美和鼓励。丰满、丰腴、富态等词汇在社交中都要谨慎使用,肥硕和胖几乎沦为贬义词。见到胖子,即使明明长得珠圆玉润、容光焕发,也挤不出赞美的词语,甚至难以掩饰同情和担忧的目光。胖、瘦已然成为衡量女人美丑的重要指标,面对这样的信息轰炸,很多女性都难以抵御,惟有举手投降下场实战,向自己宣战,与脂肪为敌,誓要把腰腿变得不盈一握,让骨头主政整个肉身。
无论肥瘦,都是对女性身体的无理要求
女人的身体,向来是欲望与焦虑的投射载体。口红和短裙效应所揭示的是,经济萧条时,女性身体是展示希望和激活经济的催化剂。同理,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时代,肥胖代表了家庭富裕、营养丰富,进而象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富裕的时代,苗条代表了均衡饮食和充足的运动,是有钱有闲的象征。环肥燕瘦,审美变迁的主导力量是价值观的变迁。
我批评以瘦为美的单一文化,也不主张以肥为美。无论肥瘦,都是对女性身体的无理要求,给女性增加额外的压力与负担。
以瘦为美让无数女性忍受饥饿,患上厌食症,富裕社会的流行病是厌食症和消化功能紊乱。然而,以肥为美的唐朝世界也不是伊甸园,只要女性的身体依然要承担生活好坏的展示责任,女人就不得自由。女性的身体形貌可以轻易地转化成为价值判断,甚至是道德判断。瘦代表了简约、节制、健康,甚至是绿色环保,不占用太多空间,毕竟,在拥挤的城市是一种美德;相反,肥胖代表了意志力不强、不善于管理自己,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这样的价值关联和道德评价,是问题的根源。正是这种从身体到道德的转换,“胖女人”雕塑会让某些观者联想到庸俗、臃肿、丑陋。女人本真的状态、女人的思想、个性都被淹没在这种对外在美的判断之中。
女性审美的单一彰显的是思想的贫乏
我们对于女性的角色、个性、思想世界的想象都极其贫乏,乃至于总是在外表寻求关于女人的真理。对于外表,我们则只能接受瘦,肥胖已经被驱逐出美的世界。当今的美貌标准,基本是主流媒体操控,在全球化的时尚发布主导下,个体与地域的美貌特色都被抹平。时尚发布的美表面是色彩斑斓,其实是单一、排他和利益驱动的。女性审美文化单一到专制和病态的地步,作为一种病症征兆,这彰显了当代思想的贫乏和视野的局限。
在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我们急需新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去重新想象女性美,去颠覆铁板一块的骨感美。我们不仅要接纳肥胖,更要创造新的语言,去赞美那些不符合主流审美观的另类美。我们不要再钻进圈套,停留在外表和肥瘦的尺度上,而是重新设定女性美的标准,它依据的是精神与外表的平衡,它展示的是包容多元的审美样态。
从审美来说,肥瘦无关宏旨。如果我们想从身体中寻找形式之美,探问生命的活力与可能性,是肥是瘦有啥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