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首届“中国好雕塑·为宅雕塑”大赛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拉开帷幕。此次大赛组委会从报名投稿的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135个团队中遴选了27个团队参赛。截止展览开幕,这些团队每队至少完成了五件作品的创作,入围大赛决赛阶段的135件作品首次在公众视野中亮相。
“宅”的概念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所看重。对生活在城市的大众而言,“衣食住”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家宅是基础的建筑单位,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人的身心与空间达到精神契合的归所。“宅”既可以是一个建筑实体,又提示着某种私享空间,更是一种行动本身。
“为宅雕塑”将探索宅属环境(如私宅、宅院、个人空间等)中,艺术品的存在属性、空间位置、陈列方式,运用雕塑艺术创作与宅属环境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创作出实用功能和精神需求合一的艺术性空间。
现代社会,城市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精神享受与文化活动的需求也逐步扩大。宅属空间作为相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私人场所,在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上的作用更为突显,也提供给空间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可塑性。个人空间的塑造,既是个体区别于群体的所在,也是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方式,传递着个人化的表达。
架上雕塑应该走入宅属空间
雕塑艺术在当下不仅是本体的表达,更与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其它成分一起形成特定的景观,为“空间”的存在提供了依据。雕塑艺术对空间的塑造,对室内环境和家具一样重要;在空间中,它能够成为私享的景观和个人生活的妙笔之趣。“宅”是对空间的营造,同时它也需要居住者的关注。雕塑艺术在此,将以独特的方式与宅属空间产生对话,为居住者营造艺术性的精神归所。
然而,雕塑艺术在开放的城市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封闭个人空间中的存在还并没有像平面艺术那样普遍,小型雕塑的功能还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架上雕塑有着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表现力,也便于近距离欣赏,但对于公众来说总是带有某种神秘感和距离感。因此,架上雕塑应当揭开面纱,更多地走入大众的视野和生活。
“为宅雕塑”:让艺术惠及大众生活
在机械化生产的时代下,艺术的实用性和纯艺术性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模糊。艺术品,尤其是与大众文化产生互动交流的艺术品本身的独特光晕逐渐黯淡。如何让雕塑艺术走进家庭,为大众服务?藉此,“为宅雕塑”的概念应运而生。
“为宅雕塑”力图将艺术的实用性和欣赏性的功能统一起来,探讨实用性的工艺与欣赏性的艺术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同时,将私享景观的概念融入日常平凡生活,使得家宅空间的运用兼具实用性与精神性,提供给居住者更多的灵感与精神愉悦。艺术品将成为一种潜在的烙印,与家宅和私人空间长久地联系在一起,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将惠及大众生活。
对艺术创作者而言,“为宅雕塑”培养艺术创作者将关注点回归生活之中,从而对艺术作品的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细节问题更加注重,更加有效的传播艺术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为宅雕塑”希望激励雕塑创作者进行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创作,探求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与生活的结合方式,为寻常百姓家庭生活注入文化力和创造力,并提升架上雕塑艺术的影响力。
“为宅雕塑”通过竞赛方案的征集和优秀作品的展示,力图使公众对宅属空间的再创造和悉心守护的意识有所提高,进而以个人空间辐射到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形成社会集体对于城市环境的新的认识和关注,形成公共空间与私享空间的宜居友好状态。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美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旨在艺术为大众服务,真正使文化落地,艺术生根,雕塑入宅,实现雕塑、设计、家庭、生活的无缝衔接,在受众与艺术创作者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5年6月6日。
部分参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