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都市文韵》之《都市青花》 杭州市地铁客运中心站站厅层
织
天、地与水之间
江厦天下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东门口站
当代城市雕塑的呈现方式——从浙江省第三届城市雕塑评选说起
陈政(浙江省文化馆程允贤雕塑馆)
去年12月,经历半年多的征集、展览、评选工作,浙江省第三届城市雕塑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此次评选是对省内近5年来新建的城市雕塑的一次重要的检阅。100余件作品汇集到一起,不仅接受专家的评审,也在数个城市的展厅及网络上,接受市民的投票和审视。对于业内来说,5年一次的雕塑评选更是难得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同时也是一次自审的宝贵契机。
现代城市的发展表现为从早期城市容量的急速扩张转变为城市内在结构的不断重组和精细化。人作为这个日夜运转的庞大机体的内在动力影响着所有外在。可以说,人类的生活方式带动着衣食住行各个生活设施的转变。这种源自自身需求而改造公共空间的行为间接地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新的介入载体。在此次的城市雕塑评选中,以地铁为基础的公共艺术和雕塑公园团体作品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在获奖作品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也是与前两届评选相比较为突出的特点。这两种城市雕塑的呈现方式对公共雕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地铁内的公共艺术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有了较快发展,在浙江省还是一个新事物。此次杭州和宁波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在形式上以浮雕和壁画为主。这种图景式的呈现是由地铁内在功能和空间分布所限制。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决定了一种快节奏的人流汇集和进出流动。半封闭的通道空间决定了公共雕塑不能像广场雕塑那样形成较大的体量。但是,在这种相对来说受限制的空间中,这些雕塑作品仍产生了令人称赞的艺术效果:或以民俗符号的呈现反映某一地铁站区域的历史文化,或以抽象大胆的色彩铺设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或以现实影像结合手绘风格表现轻快明亮的都市风格。可以说,与户外某些庞大而令人生畏的城雕相比,地铁内雕塑更具一种活泼的、丰富的视觉亲和力。有些作品融入了视错觉等颇具趣味的元素,而颇具玩味。宁波地铁站利用正反折纸叠加的构造,把当地过去淳厚的历史画卷和现代灯火辉煌的都市风貌融入在一个空间中,观众在步行经过作品面前时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两个场景相互更替出现。把生活中大家常见的原理和雕塑语言相结合,产生了更具意味的效果,也形象地表达了时代跨越巨大变革的主旨。可以看到,每个站台的作品是代表每个区域的窗口,而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可以铺设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脉络。与很多城市雕塑一样,地铁雕塑也承载着美化装饰、说教宣传等公共职能,其处在交通枢纽的特殊位置,更需用心设计,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效果最终让观者惊喜,让公众满意绝非易事。很多公共雕塑在规划的初期就存在着一种思维的桎梏:先整块空地,然后立个雕塑。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创作空间的受限。城市的面貌是丰富的,其本质反映出人的生活是丰富的,这不仅对公共雕塑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提供了多元的艺术素材。不同的介入方式,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多元内容,更需决策者们在城市雕塑建设初期给予更为灵活的规划设计。除了那些影响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的区域外,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在合理的、可监管的范围里去实施公共艺术,这也能激发公共雕塑创作者通过环境观察生活,从而做出融入生活、别出心裁的雕塑作品。
雕塑公园作品在城市雕塑评选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一块。杭州市“水陆相望——第四届西溪国际雕塑邀请展”和台州“国际雕塑公园”是最为突出的两组团体作品。雕塑公园往往选在自然环境或城市的非人口密集区域内,即在公共空间中选取一块发生公共关系较少的区域,以邀请的方式征集国内外艺术家来现场,并在合适的位置放置雕塑作品。与通常城市雕塑相比,雕塑公园内的作品保留了更多创作者的个人艺术审美趣味和风格面貌。雕塑公园的模式不设具体的创作内容,给予创作者较大的空间,在确保主题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发挥观念、材料和新兴技术。这使雕塑公园的作品表现内容丰富,样式和材料新颖别致,来自不同地域国度的艺术家展现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图像。在自然空间里,有些艺术家根据环境的特点,彰显出独特而生动的审美趣味。在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雕塑邀请展上,一件小品引人关注:在湿地水中的木桩上静静地躺着一块尚未完全融化的冰,水滴顺着冰块滑进水面,在静谧的空间中荡起阵阵涟漪。仔细看冰块是用新型的材料模拟出来的,水滴的渗出运用了隐藏在木桩底下的电动装置。一动一静,把视觉的惊喜藏在细小之处,对水和生命及时间的细腻描述宣扬了自然生态保护的时代要求。在很多作品中可以读到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最真切的思考和感悟,这与有些城市雕塑反复堆砌图像符号,形式单板空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殷双喜先生曾在芜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上说:“公共艺术发展到今天有很多丰富的经验,不要一想到公共艺术就想到雕塑,一想到雕塑,就是在某个广场做个高大的纪念碑。公共艺术家不是把一个精美绝伦的东西放在人们面前让人赞叹,最好的公共艺术是创造一个空间,让人们能够介入进来感受和体会。”当前城市雕塑建设从决策者到创作者再到普通公众是一条线性的被动接受关系。一直以来关于艺术家创作受到诸多限制和干扰的问题备受争论。那么“雕塑公园”的模式或许可以值得借鉴:初期征集作品方案到组织专家团甄选高质量作品,减少行政指令对艺术所做的不恰当干预。当然,“雕塑公园”的模式并非完美无瑕,它使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艺术家工作室产出的外延,放大的自由意志也容易使作品缺乏公共性、和时代性以及与公众的互动关系。
在这次评选中可以看到近几年的城市雕塑作品更为注重作品整体的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既有对传统形式语言的继承,也有对现代审美形式的探索,追求科技元素、时代特征和思维创新。这些特点也非常符合当下对于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的要求。很多城市雕塑作品在迎合这类主题时,对电脑软件建模型等数字技术的滥用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其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表现历史和传统经典的需要,对文化符号的简单裁剪拼贴,或者把平面的图案通过立体化,以达到“古意盎然”的效果;另一种是表现时代发展和进步等抽象主题时,用大量的模板化的立体构成去套用、对应和阐述。表面上从内容和形式无不契合主题需要,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构成,但是用一句话说就是,什么都对,就是没有人味儿。换而言之,就是形式淹没了内容。信息时代的传播速度日新月异,公众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上涨。作为城市雕塑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对自身艺术创作能力也要不断地有所要求和提高。
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需要决策者、创作者和公众三方面共同形成和谐有效的关系,共同维护和促进发展。三者也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维度”,而一座座点缀在城市中的公共雕塑是丈量其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