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核心提示
新机场
考古发现
在近22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发现118处文物点。遗存年代上至汉代,下及清朝晚期,乃至民国初年;遗存性质主要汉代墓葬、宋明石室墓、寺庙遗址及清墓等。
最让考古人员感兴趣的是其中的明清文物,这将为研究当地客家文化提供证据,从而丰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昨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考古调查勘探成果发布会,发布了成都新机场建设文物调查概况,在近22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发现118处文物点。
勘查文物中有汪家山摩崖造像、或为全国最大的石狮、刘存厚故居……接下来,文物工作者将对这些文物“解码”。最让考古人员感兴趣的是其中的明清 文物,这将为研究当地客家文化提供证据,从而丰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此外,对研究川南地区汉代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面貌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
发掘现场
明清文物居多
石狮或为全国最大
“工地未动,考古先行”。在天府国际机场的主体工程开工之前,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已经开始了勘探。本次调查发现工程建设红线范围以内 的文物点共计118处(含航油场外卸油站及铁路线场址项目1处)。包括古代墓葬106处、古代寺庙遗址3处、古建筑5处和石窟寺及石刻4处。其中,106 处古墓葬包括22处汉代崖墓,84处宋、明、清墓地。5处古建筑包括1处清代龙桥及4处清至民国时期的院落。这些墓葬年代跨度从汉代至清代,墓葬类型包括 崖墓、石室墓、立碑土冢墓等。
其中梳理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汪家山摩崖造像位于三鱼村一社大安溪东岸汪家山西侧坐东南向西北的崖壁上。摩崖造像右前方5米处为崩落的岩石整 体刻成坐狮一尊,高6.5米、长4.7米、宽3.37米。石狮颈戴一铃,胸前抚一幼狮。“石刻为利用天然砂岩雕刻,重约60到70吨。”经现场考古专家初 步判断,石狮为清代晚期雕刻,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为四川地区甚至或将全国发现最大的石狮雕刻。
石狮子雕刻采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并且一反官式模式化、庄重、威严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民间风格。“但是只发现了一只狮子。”据专家判断,可能因为某种风俗或者是另一只狮子丢失。
文物亮点
刘存厚宅:沥粉彩绘为四川民居所少见
考古过程中还发现,刘氏家族在当地属于望族,从一块断头石碑上,考古人员发现关于清代六品武官刘千总的记述。“千总已经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正处级官员。”
民国陆军上将刘存厚故居也在考古范围之内。刘存厚宅坐北向南,始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现存占地面积约232平方米的一进四合 院,建筑均为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叠瓦脊。建筑雕刻精美,门房、正房和厢房柱础有四边形、方边形和八边形,其上刻有花卉,戏剧人物图案。
考古专家介绍,刘存厚故居保存较好,用材均为柏木,其门房后檐额枋、厢房前檐额枋有沥粉彩绘,为我省民居建筑所少见。
崖墓解密:或填补“湖广填四川”历史
在发现的106处古墓葬包括22处汉代崖墓、84处宋、明、清墓地,不过,大多数墓穴已经有被盗墓者光顾的痕迹。据介绍,新机场附近区域不排除以后会发现成片崖墓的情况。
据他介绍,简阳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土过一具画像石棺,石棺上有“天门”两个字,当时就在全国引起轰动,“我们期待那个地方还会出像上世纪80年代简阳出土的画像石棺。”
陈苇介绍,这里的文化遗存多数与明清时代比较接近,这也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意义——研究该区域的客家文化,或将填补、丰富张献忠进川以及随后的“湖广填川”的那段人口迁移历史。
陈苇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清理古墓的过程中,他们会重点探寻里面的陪葬物品,来解读墓主人生活的时代和文化。
如何保护
三大保护措施 不影响新机场建设
据考古研究院相关人员介绍,在保护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将通过搬迁文物到博物馆、就地保护遗存、提取文物资料等方式来保护文物。
“机场建设这个项目出现这么多文物,也能够提升成都天府机场的文化底蕴。”据介绍,早在今年8月,省政府就指出,成都新机场的建设要利于文物保 护,同时提出必须要四川省有资质的考古研究院组织挖掘,同时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不会影响机场建设的进程。“这只是一个前期调查,下一步我们还将做更多研 究”。(宦小淮 龚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