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隋建国——雕塑的自觉”讲座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1975年隋建国19岁,在青岛国棉一厂当工人,他不甘心仅以做工了此一生,机缘巧合就拜师开始学习山水画。在那个畸形年代里,隋建国做工之余潜心钻研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平复且安慰了他求知若渴的心灵。艺术有时候是抽象的,是充满晦涩的学术理论支撑的,而“艺术家告白”将更多关注艺术背后真实的人物故事。
“隋建国——雕塑的自觉”讲座现场
《衣钵》
作家、策展人曾琼来到现场与隋建国进行对话,通过访谈艺术大家能够生动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艺术家告白”同时邀请到艺术家、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苏磊作为点评嘉宾,以一个更为专业的角度来阐释隋建国的作品以及他的艺术理念。
隋建国《雕塑的自觉》先是由策展评论家苏磊开场从学术上为隋老师的创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进入曾琼访谈时间后,隋老师回忆七十年代在纺织厂当了八年的工人,为了可以有不被规定的未来开始拜师学画,从此与艺术结缘。在社会动荡时期,内心苦闷的艺术家将自己的情绪融进了石头这种材料,感受到个人生命与作品融为一体,《地罣》由此而生。
《地罣》
《地罣》是一件和当代历史环境和时代关系紧密的作品,是一种暴力、禁锢的体现。中山装如果是符号化相对更多的作品,那么《地罣》就是隋建国进入艺术的一道门。他在敲打石头的过程中消耗着自己的体力,“艺术是将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消耗进去这才是艺术”隋建国说。隋建国认为,解读艺术家的作品要去了解艺术家本身,了解艺术家的状态。而消耗大量的体力和汗水是《地罣》的创作追求。
《时间的形状》
五十岁的时候隋建国刹那间获得了一种通感,对时间有了一种认知,望尽地平线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尽头,他决定用《时间的形状》来看到并感受时间的累积。作为被集体主义观念影响至深的一代,他一直试图通过作品找到生命的自我肯定,时间是超越视觉的,成为时间进入雕塑的切口,作品《时间的形状》记录着时间的力量。
《时间的形状》是一位受到集体主义思想影响的艺术家的抵抗,忘掉自己、消耗自己意识的重重宣传使隋建国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珍贵。《时间的形状》正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肯定,用一件作品证明自己还活着。众多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将视线聚集在“时间”这个概念上,时间本身是看不见的、是超越视觉的,隋建国之所以选择《时间的形状》这样一种行为作为对时间的诠释是将这个动作作为一个切口,将时间物化雕塑的一种体现。
《盲人肖像》
《盲人肖像》是在一种无意识条件下创作的作品,之所以要蒙着眼睛创作就是要去除所谓好与坏的意识判断。开始做《盲人肖像》隋建国会蒙着眼睛,后来会以一分钟为限,再后来他可以一边看电视一遍做,只是不看手中的雕塑就好,不用刻意戴上眼罩。隋建国说,《盲人肖像》就像每个人,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是无意识、无判断条件下的作品,那么他们有着同样的价值。
艺术家要找到自己的方法来表达生命,作品无时不刻在帮助艺术家克服由此而引发的焦虑。雕塑艺术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身体去感受,去触碰。雕塑艺术家要有控制空间的能力。隋建国说,当他的作品里面没有我存在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真正在里面,才真正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衣纹研究——掷铁饼者》
隋建国在讲座现场
“隋建国——雕塑的自觉”讲座现场
“隋建国——雕塑的自觉”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