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芳草地展览馆“唯止”郑路个展开幕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4月1日,“唯止”郑路个展在芳草地展览馆开幕。此次展览是郑路在国内首次大型个展。由黄笃先生担任策划人,集中呈现了艺术家近年来的创作思路,及最新发展脉络。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 德充符》),水只有在静止的状态下,才能使人明鉴;而人只有把心波的识浪停止,才可以明心见性,达到真正“止”的境界,才能停止一切动相,唯“止”能“鉴”。此次展览共展出8件作品,分别以雕塑、装置及新媒体等多种呈现方式,以“止”为主轴贯穿整个展览。艺术家从对“水”特质的深度剖析出发,进一步探讨时间与空间、存在与变迁之间的关系。
侨福集团主席黄建华在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展览是郑路继2015 年台北当代艺术馆个展《潮骚》之后,首次在北京的美术馆较完整的呈现了其近两年的最新创作动向。其中约百分之六十的作品,如《冬至》、《雨鼓》、《洞庭风细》、《心外无事》等等,是依托芳草地展览馆的实际空间而特定创作,也是艺术家首次对外公开展出。作品《潮骚》作为台北个展之后的延续,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方式呈现,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看、参与、思考的可能性。《雨鼓》更是在媒介上直接取材侨福芳草地大厦天顶结构的原材料ETFE 膜来进行再创造。艺术家借用原材料的现有形状覆盖于整个展厅顶端,再配以机械钢珠装置,观众可以自由穿行其间,将整个空间模拟为一个鼓的发声现场。而这一切则得益于艺术家对雨季里侨福芳草地的动态印象。
策展人黄笃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郑路的艺术
在展览开幕式后,艺术中国记者舒舒约访到展览策展人黄笃老师,黄老师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在展览的策划呈现上,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基于芳草地展览馆的优质空间,我们尝试了很多呈现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郑路在作品的创作方面更进一步,更加使作品与这个空间相结合,我也是根据艺术家郑路的创作思维,以及展馆的形态空间,尽可能的让艺术家的艺术表达更彻底。在这一方面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作品呈现是以艺术家郑路为主的郑路、芳草地展览馆、我三者共同的作品。
郑路在近几年来不断的个人实践当中逐渐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艺术逻辑和语言系统。他将物质、文字、水、时间、空间等概念纳入自成体系的观念构架中,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语言表现方式。同时也借此来暗喻生命状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及如何应对自然、自性和自我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郑路现场讲解作品
策展人黄笃老师还讲到:郑路是留学法国的艺术家,艺术创作思维有一些西方视野。作品都比较大气,艺术语言比较国际化。但郑路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中国古代诗歌及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艺术创作的冲动,都来源于传统文化信息。所以郑路作品有着不同于当下中国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和格局。郑路作品既有传统文化提炼的诸多元素,又具备了当代艺术所追求的创新意识,这正是他的高人之处。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郑路和到场观众分享了每一件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感悟:
玩止水 不锈钢 740×1200×700cm 2015(局部)
“玩止水”,是一件以白居易的诗歌《玩止水》文字构成的雕塑,雕塑造型为瞬间定格的运动的水。大量的辞藻除了得到了一种密集的意象外,还产生了一种弦外含音的叙述,文字和雕塑的结合在形态及内容上引发了一种转写过程,文本变成文字,文字变成形体,形体变成光影,成为物化的诗意。作品以水叙述,但并不是呈现物质之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庄子• 德充符》),鉴,照的意思;止水,是静止不动之水。不论水再怎样千姿百态,也超脱不了人心的参照和自省。
冬至(附加录影)亚克力850×1100×690cm 2016
“冬至”,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也唯独这一天阳光射进展馆内的时间最短,日影最长。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冬至当天展馆内日照变化,将金色亚克力切割成日光的轮廓,并悬浮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将其逐一定格。四 月展览开幕时,太阳逐渐向北回归线直射,展厅内的日照时间日趋变长,日影逐渐缩短,和预置的金色亚克力“日光”部分重叠,但大多数已经逐渐分离,从而形成了时间、空间及物质之间在视觉纬度上的错乱与重置。
三千米烦恼丝 不锈钢丝 自由尺寸2016
作品《三千米烦恼丝》创作动机来源自一部美国电影《欢乐谷》,颜色作为隐喻存在,颜色的变幻就是“选择”,是“秩序”的破坏。三千米差不多是这次所用的不锈钢材料的总长度,镀有七彩的金属丝线,缠绕并充斥整个空间,建立了一个执着于现实的真实假象。
潮骚 不锈钢、烤漆500×410×280cm 2016
“潮骚”来自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作品截取了海浪的一个断面,一个没有起始的浪,将前面延伸的部分过度为平静的钢板,作为终结。作品采用反常规的呈现方式将海浪倒置,巨浪从天而降,营造了另一种场景效果和阅读情境。
洞庭风细 不锈钢、影像 640cm 直径 2016
“洞庭风细”,源于宋代马远《水图》。“波浪如鳞,不激不怒,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古人借水图言心性,今天借水型言世人心机。作品有意将画面中水波纹形象抽离,借用不锈钢媒介以浮雕的形式再次呈现,将古画微妙灵动的意境停留在一个手工的成品模型,并拟照自然之态,呼应科技记录下的太阳光耀活动,在室内形成一个亦真亦幻、波光淋漓的动态波纹。从马远对水图的描绘,到不锈钢水纹的再现,再到透过录影和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活动,作品经历了力求从真实到创作、再创作的反复还原又重置的过程。在这种假定真实的时空中,多重意象复映、重合、叠加,重构为新的机械自然美学,以寓意。
未知的圆周 不锈钢、烤漆 自由尺寸 2015
作品《未知的圆周》将球体设定为液体状态,球之间的以及球和空间的撞击都会在表面形成波的干涉这种物理学现象。波的迭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通过波形位置,互相证明自身的存在,关系的确认,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以黑色不锈钢球体为元素的空间装置,大小不一、或聚或散,镜面光滑的球体,在相互接触、或与墙面联系之处,各自有着一环一环的凹凸水纹;这些从实体转化而出的涟漪,一方面暗示了互动可以同时证明自身和他者的存在,一方面也呼应了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名言:“当知识之圆不断扩大时,未知的圆周也一样。”
雨鼓(细节) 综合材料 1100×780×340cm 2016
作品《雨鼓》在媒介上直接取材侨福芳草地大厦顶部结构的原材料ETFE膜来进行再创造。借用原材料的现有形状覆盖于整个展厅顶端,再配以机械钢珠装置,观众可以自由穿行其间,将整个空间模拟为一个鼓的发声现场。而这一切则得益于对雨季里侨福芳草地的动态印象。
雨鼓 综合材料 1100×780×340cm 2016
心外无事 综合材料900×850×690cm 2016
“心外无事”,凿壁偷光,将展厅外部的阳光通过柱体内部的镜面结构折射进展厅,使其投射在一个小的盆景上。将展厅外部商场内嘈杂的声音收纳,并传导进展厅以高指向性声源发射在空间中,这种声源呈线性传导,观者只能在特定角度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和光线都存在空间之中,但却又极不易被发觉,正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之说,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