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的学科,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器官功能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体和机械工程的关系,即人机关系,更多的应用在设计学和人体力学方面。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运动功能、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体和物体失力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了美学、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
西方的人体雕塑起源于古希腊,在其世界观体系中“物我对立,主客分明”,以求实为主旨,既要客观的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又要主观的分析人体与宇宙相关规律。希腊人认为宇宙规律体现于数和量的和谐关系,万事万物都统一于整体划一的数理节奏和生命律动中,这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生命体,人体则是宇宙生命体中具体而微缈至极的模仿型态。古希腊的人体雕塑和古代东方的壁画一样最初就已经理想化的呈现,人神合一的表现于生命和自然创作,把哲学中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同人体美的规律完美合并,同时注入科学中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的精神。在西方的传统雕塑中一直秉承科学的美学观,这就是我们在雕塑中科学地通过比例,构成,解剖等塑造人体的显现和隐性的特征,以求完美客观地表现人体的型态。一般雕塑中的人体主要针对骨骼的结构组成、关节的连接转折、肌肉的穿插方向和皮肤的软硬状态等进行表达和刻画,掌控形体的比例、动态、实体空间、体量、表情等显现特征,这些基础的要素对于立体造型艺术而言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人体雕塑对生命的表现力。所以我们要把人体工程学更好地运用到雕塑创作中来:首先,人体工程学中的所研究的人体运动功能中包括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完成一系列的运动,了解和掌握其功能性更有助于传达运动状态下的形体空间表现;其次,人体工程学以调整自然与人的关系入手,以利于人体生命信息的运行。比如有些房屋建筑的空间、型、格局、材料、方位、色彩等产生的各种信息及能量,会对人体的生理、心理、情绪与情感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立体造型就要合理地运用人体工程学使作品和人体产生各种信息功能关系,传达给观者们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心思想,产生感官上的共鸣。
当代艺术形态表现多样化,雕塑作品的艺术语言更是丰富多彩。雕塑家的认知能力加大了,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雕塑的材料由单一变得更加丰富,雕塑的表现形式和言语也由单一变得多样化,同时雕塑也更多地对社会和自然现象作为一种立体形态展现出来。由对社会和生活的体验和表达趋向对自然,宇宙,生命等学科的探索,用艺术的语言,立体的形态传达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观。
人体工程学以人类为基本研究要素,对人体的形态,心理,生理,环境为研究内容。对于雕塑而言,我们通过对人体工程学的了解和应用,更好地传达自我的内心思想和表现人体的生命特质。
人类作为宇宙世界的生命体主体之一,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高级生命体,人体本身也不断地更新各样信息和转换各种能量。可是,这些信息、能量必须与自然界的信息、能量协调同步,形成矛盾的统一,才能达成和谐共振效应,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有些传统的学说认为每个人作为生命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命格”,如同宇宙万物一样既对立又统一,在浩瀚的宇宙中演绎着自我的生命轨迹,影响着自然的发展变化。用人体工程学来阐释:每个人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及其不同的组构形态,这些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状态与所处不同时间、点位和自然能量信息相互对接、相互转换,就会产生不同的正负效应。也就是说,人体和自然、宇宙是相互对立统一的。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作为天文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跨界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而是多方位、多视角的探讨和考究人体与宇宙的关系。他的素面作品人物与圆方组合的构思和我国老庄哲学中“天圆地方、月阴日阳”“外和日月”“内和阴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如此相呼应。在其作品《维特鲁威人》中,除了对黄金分割和人体比例的阐述之外,更是对人体同一中心肢体圆周运动下产生的圆形与方形的边长同太阳、月亮的运转周期作为比较研究,解析相互转换对应关系。圆形的周长为26.4ft,与太阳平均自转周期26.4 天相吻合,而方形边长为28ft,同样与月亮绕地球公转周期28 天完全默契。如果说这是偶然的巧合,不如说是达·芬奇通过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方法,以艺术形式探究宇宙世界观的一种方法和对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思考。其中, 定位上臂夹角和下肢开角所形成的定位点连线与一年四季的星位移动变化完全吻合。
作为当代的艺术家,如何让这种艺术观念继承和延传下去,将传统学说与现代人体生命信息学相结合,用艺术的语言探索;如何双向调节各种人体不同体征的生命信息和功能,了解物理空间下不同点位的自然信息和能量。让艺术家通过信息之间的传达和自我艺术修养和对世界观的认知力同步对应,使两者能量优化组合,创作出代表当代特征和科学认知力的立体作品。作品《昼》是作者以《维特鲁威人》为原点,对人体内部空间和星位移动变化的思考和表现,点、线在宇宙中螺旋运动所产生的空间量的变化与人体在重力下形体螺旋上升的一种探讨,寻找均衡状态下形体内部空间占有量和位移的变化。
世界的每个物体都是一个独立的磁场,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吸引或排斥,这就是自然生命的矛盾性。每一个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一个小宇宙,一个无线延伸的磁场,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磁场,既受其周围自然物体与人的信息能量影响,也可以影响周围的人或事物。我们以空间造型的角度来思考,这便是是一个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的问题,从而摆脱雕塑中原有三次元的概念,增加了多元化的空间量,将时间、速度、移动方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都融入空间的传达中。人体之间磁场相互吸引,热量、气味、情感等,以及对周围人体、事物甚至某些自然信息的反应,对其进行良性调整后的信息反馈也是对相对空间的占有。人与物的感应就是生理作用、心理作用以及精神对物质的“穿透性”。 我们在雕塑作品创作过程不只着眼于眼、心和手的配合,应该在内心的感悟之上,融入我们对生命、对世界、对宇宙宏观以及微观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在人物创作过程中,合理地融入人体工程学的科学观点,参考、借鉴、运用人体工程学理论充实自我的探究内容。在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中部分术语的解析是对雕塑的体量空间最好的阐述。比如:肢体活动范围:是人在某种姿态下肢体所能触及的空间范围,即肢体的活动空间,也称为" 作业域",也就是人们在工作各种作业环境中形体姿态下肢体所能触及的空间范围,即雕塑的形体空间占有量。位移空间:人体的姿态不会一成不变,姿态的变换所占用的空间并不一定等于变换前的姿态所占用的空间和变换后的姿态占用空间能够重叠不变,移动的同时也产生时间的变化。在赏鉴雕塑作品时、视觉更多地注重于形体固定位置的空间状态,不会是思考这一动态前和后的空间移动和动态曲线,促使我们对时间、速度、韵律等问题的探讨。人体活动空间:运动是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无论是在人体内部和外部运动一直存在,人体也是一直在变换着姿势,并且人体本身也随着生命体自身的活动而移动位置,这种姿态变换和人体移动所占用的空间构成了人体活动空间,也就是立体造型中的形体延伸空间,我们所谓的动势。静态肌肉施力:无论是人体自身循环系统的平衡或人体运动重心的稳定,都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和拉伸产生肌力,肌力可以作用于骨骼和骨骼之间,通过人体结构的功能性再作用于其他物体上。所以,艺用人体解剖也就成为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门学科,从而研究肌肉的施力问题。
触觉:皮肤的感觉即为触觉,能反映外来的各种刺激,包括电击、温度和压力等,这也是雕塑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特征,即触觉的艺术。
心理空间:作者在作品创作时所要表达的内心感受和思维意识,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其表现形式也有很多种,这是自我的情感和作品之间的一种沟通,也是作品与观赏者的一种交流,通过作品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进行沟通。
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占有量,环绕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形成自我的气场,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同“领域性”一起形成自然界个体占有的固定区域,每个个体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也就形成了自我空间占有量和这个体量之外的延续空间,正如我们在雕塑语言中探讨的空间延续性。
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每个艺术家都会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观念构筑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空间体,其具有客观的人体自然规律,同时主观地渗入自我的主张和思想:寻找生命力和物理力学的和谐统一;增强肢体活动范围内的扭曲变形,探索作业域内的姿态变换;寻求个体空间相互融合性;探讨静态肌肉施力的单纯性;让视觉和触觉完美地和谐统一。人体雕塑的艺术性不只是简单的形态存在,是艺术家运用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人体审美观再认识。
时代的变迁,观念的介入,使得雕塑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人体雕塑已经被打破,艺术家会以更多的表现方式和逻辑模式赋予作品丰富精神内涵和矛盾冲突,让其更具有独特性和冲击力。人体雕塑中人体工程的运用是艺术表现中的一种观念形式,雕塑家更多的是在潜意识下运用人体工程学传达着人体与作品的和谐性与审美性,这并不是雕塑创作的终极目标。合理地运用科学理论,从中找到自身创作的思路和位置,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产生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才是我们对艺术语言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作者 刘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