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屠国威主旨议题
《鼓鼓生风——我一径独走自己的路》
我一径独走我自己的路。一向偏爱摸索着种种“例外”作别开生面的“从心所欲‘步’踰矩”,大胆尝试避开格物、分类法的“规定”束缚,顺随自己的本性,以混杂、跳跃、随机创作,远离畏敬的“靠谱”和伟大“传统”,也不追随荒谬,愤世、惊世、警世的无数现代、当代主义者所产出的僵化教条,更尽量回避那些充栋的伪科学、胡诌的模(摩)登现代、当代主义“论述”。只为追求我在创作时那种未萌的新奇冲动和快感,只想把自身既存的华文化精神殊性彰显出来。凡是能满足天性的,自然就愈发有劲地实地去创作。
王少军主旨议题
《关于艺术生态的思考》
在我看来,中国当代雕塑实际上仍然处于“被现代化”和“西式化”的状态。而中国古代雕塑传统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特有的演进轨迹。当它行进至近代百年的当口,历史将它搁置在了一旁,再也没有人真正的认识它,而只是常常拿它当做一种典故用来修饰一下今天的时尚。当然,历史无法更改,承认艺术的多元性和共生性,是我们今天应有的态度和智慧,是到了对各类艺术的本体性和特质性做出系统梳理的时候了。中国作为一个艺术大国,更应拥有极具自身特色的艺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才是中国原生当代艺术生发和成长的源头和根系。
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久违了的祖先的遗产,才真正嗅到了基因中存留的那种气息!这是一条基因比对的寻亲之路,一条真正的自觉之路。
谢彬主旨议题
《以异表常——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习性》
面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时候,通常会感受到戏剧似的身形、色彩、修饰以及其制形弄物至工至巧,装饰味、工艺感十足。
中国古代雕塑造型非客观式呈现不受客观物象常态逻辑规则的限制,以异表常成为造型习惯和趋势。这“异”既表现在物象形貌取舍、增减,也表现在物象逻辑构架的改造。
造型没对物象客观逻辑的依恋,没有逻辑还原的牵绊。凭借经验和直觉,以亦繁亦简相似形、亦周亦扑的制形工巧的装饰和工艺,成为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对物象常态的异象改造基本方式和造型习性。
张克端主旨议题
《“得意忘形”——一种继承传统的方式》
得意忘形——在艺术创作中面对怎样继承传统的问题,强调对传统艺术的形式加以继承,还是强调对其核心理念加以继承?本人坚持后一种方式。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学习新的艺术形式,构筑新的艺术,从而将传统艺术的有益精神传承下来。
得意忘形——另一种继承传统的方式是可行的。
王志刚主旨议题
《熔古铸今——中国雕塑造型精神传承与创新》
在物欲和生命的选择中,我们应该珍重自己的心灵。生命的坚守和生存的追求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不跟风。‘无为’不是消极的生活,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妄为。不是什么都不去争,而是对欲望的一种把控。“无为”的理念,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代语境中守望或者失落的一种关注,也是自身创作中的器道两种文化整合时的一个度的把握。
周雷主旨议题
《由中国上古时期雕塑艺术所引发的现实思考》
艺术虽与时代的迭进演变而发展变化,但就个体而言,对事物的认知累积与判断选择有其随机性与主观性,精神活动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及深浅,更因先天后天的条件对各种事物的表现能力必有各自的善长与喜好,不可冒然随风尚而行。与时俱进与艺术有关亦无关,设计时尙或是总在变化,而清醒的艺术家不能为其所左右的,宽广的视野与特立独行是其最重要的特质。我相信艺术的终极之目的乃是平淡与天真的呈现。
相同的形式风格未必总出现在每个时代里,过去文化艺术的辉煌未必会绵延至今,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去探究那个辉煌时代并以敬畏之心将之传承下来。
萧立主旨议题
《从宋代山水画想到今天的雕塑》
宋代绘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达到了辉煌的高度,特别是山水画。
因为以天人合一的理念高度要求自己而达成了如此成就。
比较宋代绘画与雕塑,常常感到宋代雕塑虽然同样精彩绝伦,但由于内容以宗教居多,多少受到佛教仪轨的限制而尚未发挥到其绘画的高度。
我领悟到宋人即使在山水画中同样以“骨法用笔”,尝试在雕塑中进行特殊的结构、空间意识的转换,整体与局部的格局趋于谨严,却带来了真正的自由气息。
为在走向以往的过程中乐见当下及未来打下了基础。
何勇主旨议题
《当代中国雕塑的近炙远旨》
中国近现代雕塑的建立始于西学涌入的时易世变之初,但在由十九世纪至今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中国雕塑始终未脱离过母体文化的内在召唤。雕塑界之既往先师与当世津梁,均不乏对传统文化与当代语言和自身实践之关系的探讨。
中国的当代雕塑,是否该有自己实质性的体系建构?在这个体系当中,应该包含哪些不可或缺的部份?其本体内质与评判标准如何?如何在创作中辩证取舍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现代社会科学方法,呼唤和引领大众重塑民族自信,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及坚定的自主意识建构起具有独特价值的新文化体系,是时代进程中的我们需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品《生•灭IV》通过“破”与“立”的行为,在偶然中的必然、不确定中的确定,生灭因循、性相一如之间,体现着对此的思考与尝试。
夏阳主旨议题
《因遇缘不同——各自解读不同的传统》
有个故事,说一孩子放学回家,母亲问他“新老师好吗?”
“不好”,“为什么?”母亲追问到,
“上午说1+3等于4,下午就变了,又说2+2等于4。”
当我跟家人转述这个收音机里听来的故事,她们爽朗的笑声又让我重新体会了笑话的平实魅力。故事里的小孩、母亲;现实中的孩子、母亲;还有那编故事的人及现实;哪个真实,哪个更有代表性,笑声、无疑笑声是主角,笑声背后不复修饰的天真情绪,最能反映现实中主体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我们称之为“传统”的,是我们获取知识、宁静、自由的最佳途径。每个人的将来不能被对对错的狐疑判断所侵蚀,哪怕选择有偏差,你获取宁静自由的心也会使你的外在表现出一种坚定。
现实中应该在等式的哪边站队,我们都有可能是那孩子。
本来已经满多事了,何必自扰,零加上肆也等于肆。
张伟主旨议题
《刘姐的秘方》——艺术传统的构成
这系列小画非常特别,执笔的作者是47岁的甘肃籍农家女刘彦萍。
刘姐2013年到老画家王秉复先生家做家政。工作之余,她第一次拿起画笔学习画画,画她从小坎坷贫苦的生活经历。今年81岁的王先生是央美国画系61年的毕业生,通过刘姐的讲述,王先生在小本子上记录并构图,然后刘姐再描摹到纸上并染色。
这恰好以实例准确地解释了我们都关心的问题——什么是传统?即艺术传统的构成是什么?刘姐和王先生分别代表了构成艺术的两个核心——实指与法度。刘姐用的是关乎自己命运的、最打动人心的实实在在的讲诉;王先生则是用他修炼毕生的功夫和方法来轻轻松松地构图搭建。
两个核心中二者能得其一已属难得,若能同时拥有可以衡量任何好的艺术,无论古今中外、去往从来……
如果说刘姐的画给出了一个秘方的话,那么我就是那个对症的病人,代表了它的时效!
吴彤主旨议题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意大利有句谚语叫做“美是一中之多”。所谓“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我在这几年的传统雕塑造像考察过程中对此深有体会。有太多的庙堂雕塑其外形的夸张气骨的挺然让我叹为观止,完全打破了从前我对于传统雕塑的粗浅认知。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域差异、民族差异、时代差异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到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美的本质美的标准注定是不可能的,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无不扶植一元论打击多元论,但美学上的多元论确实已其特有的方式顽强的生存下来!狮驰象走、鸟飞鱼跃、凤舞龙腾、人神杂陈、百物交错。
谭勋主旨议题
《我在创作实践中对于中国当代雕塑的理解》
当今世界应该是一个多元世界,各种文化这个过程中发生碰撞和融合,其本质上是彼此不断内省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方被另一方所同化。我在当代雕塑上的创作实践,实际上就是一个去西方化和彰显东方审美体验的过程。
《竹谱》这件作品的意义在于,材料所彰显的文化含义,完全是因主体的选择而决定的,扫大街用的竹条,在一定条件下完全转变为雅致的人文图景。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转化与置换的乐趣。
郅敏主旨议题
《跳崖》
艺术,是人类参与讨论世界的一场行动。雕塑,是人类参与探讨世界的一团物质或能量。这块物质,可以是任何形式,也可以是任何状态。它们都来自于自然。接近艺术的方法应该是无穷尽的,因为自然是无穷尽的。
我小心翼翼地追寻、获得,然后抛弃……从无到无,循环往复,追寻创造力。创造力,需要经验,更畏惧经验。经验,是已经验证过的经历,是面对已知世界的;创造力,是潜在的能量,是面向未知世界的。经验的叠加有可能趋向完善,但也有可能远离挑战——自我的挑战。
既然所有的人都是“死路一条”、粉身碎骨,最后融于自然,那么已知的所有美都不值得留恋,因为时间有限——只有寻求更加惊艳的美的历程值得神往。
曾齐宝主旨议题
《塑绘一体——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塑绘一体,主要指中国传统雕塑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结合绘画性因素,并在审美意趣上与绘画共通的雕塑形态。比如,作为绘画主要表现手段的色彩和线条,却也是中国传统雕塑最主要的技法特征。另外,雕塑中还注重场景化和意境的营造。
塑绘一体可分为彩绘、线条和造境三个方面。塑绘一体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特征,而足以构成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法则。在中国传统雕塑理论缺失的情况下,以塑绘一体切入将是对中国传统雕塑一系列遗留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研究,以及中国雕塑学建构的重要突破口。
文豪主旨议题
《 有关“即兴”的阐述》
说起“即兴”,很容易想到“过程”,“偶发”这些词,我理解的“即兴”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意识的即兴是指在思维建构很清晰的情况下,在现场明确的实现它。无意识的即兴是指一种状态,人与自然处于一种神似的状态,是一种真正处于当下的状态,它只能处在过程中,实属一种体验。“即兴”是一种“感觉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需要不断拉长、调整、进入“感觉”,使这种稍纵即逝的瞬间得以保持。
2014年初,我拿起工作室的一块陶泥土,在砂纸上磨,磨的过程中也不清晰最后会磨成什么样才结束,还是一直磨下去,直到土块磨尽,但在磨的过程中直到有棱有角的块面完全出现时,感觉对了,对应了当下内心的状态,就停了下来,作品完成,起名动词《磨……》。
王朝勇主旨议题
《从传统中走来——当代雕塑中木材的运用方向与体现》
传统木材雕塑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表现为:陵墓木雕,宗教木雕,民俗木雕等。
当代雕塑中,木材雕塑呈现多种面貌:形式,材料,观念,文化等。木材雕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体雕塑的变化:比如,艺术家逐渐自觉的过程。
我把木分为树和木材,木材又分为:自然木材和现成品木材(指废弃的,被重新回收加工的木制品)。我认为,当代雕塑中木材的运用方向表现一:自然生态(指作品里既体现了木材的主体性,又含有艺术家的主观性,存在一个平衡度问题),此方向多体现在自然木材方向;表现二:文化方向,此方向多体现在现成品木材。
徐升主旨议题
《通过行走思考身份、物体、空间三者与雕塑的关系》
我雕塑的原点基于我的行走和与我发生“交集”的人。
雕塑不以物质形式存在而存在,雕塑是解决以形为载体讨论文本、观念、形体等附加物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雕塑是理解的雕塑,雕塑本体语言的泛化,是将雕塑的语言可用化转化为一种新的语言模式。雕塑创作的原点基于行走的认知,从雕塑的原点走向雕塑的边缘,边缘是雕塑又是最接近雕塑之外的位置。
我雕塑创作的路径基于对材料的尝试和对“形”的认识。
安之堃主旨议题
《古为今用——传统精神的艺术实践》
2015年我找到了向中国传统雕塑去研究这样的一个创作方式,并反映在毕业创作《同学胸像系列》上,而后又继续做了四件胸像。
如何成功地利用西方的“功夫”来与传统结合、或者说如何使得从前西方的套路很好的转换到东方的研究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我最初是以古代雕塑为主要研究对象,但雕塑在中华传统当中毕竟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我不能奢求把范畴扩大到整个传统文化当中,但也想去寻找一些雕塑之外的东西。向外发散,不仅是表面上看起来像某一类型的雕塑,更是通过视觉的力量传达作品内在的精神核心。
展览信息
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
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2016)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6日16:30
论坛时间:2016年12月6日10:00—12:30
13:30—16:00
2016年12月7日10:00—12:30
13:30—17:00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7日至12月27日
学术主持:吴洪亮
艺术总监:张克端
策 划:何勇
学术委员会:王少军、张克端、何勇、夏阳、张伟、吴洪亮、谭勋
艺术家:屠国威、王少军、谢彬、张克端、王志刚、周雷、萧立、何勇、夏阳、张伟、吴彤、谭勋、郅敏、曾齐宝、文豪、王朝勇、徐升、安之堃(按年龄排序)
展览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市金珠路111号)
开放时间:10: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馆休
主办单位:上海油画雕塑院
项目资助: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刘士铭雕塑艺术公益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