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一场以“光”为主题的艺术盛会,“光影万象-2018中国南京江宁秦淮河国际光影艺术展”正在南京江宁区杨家圩公园上演。展览共展出31件作品,分三个主题“光之梦”、“光之彩”和“光之诗”进行展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景育民作品《梦之舟》在此间亮相。
光影万象 2018中国南京江宁秦淮河国际光影艺术展
艺术顾问: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策展人:杨奇瑞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执行策展人:郑靖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系主任
艺术委员会:
班陵生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保加利亚索菲亚国家美术学院教授
翁剑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
马钦忠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Jean F. Gavoty 法国莱茵高等艺术学院 艺术造型学院院长
展览地点:南京江宁区杨家圩公园
展期:常设展览
费用:免费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策展机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杭州宙宇创意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杭州啊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南京登峰广告装饰亮化有限责任公司
参展艺术家: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保加利亚)、陈惠松、邓乐、郭佳龙、黄燕、胡沂佳、景育民、李浏洋、林耀民(美国)、李建安、吕绍藩、麦克•马格(荷兰)、潘晋、让-Jean F.Gavoty(法国)、阮悦来、彭显峰、朱智伟、寇树德、尼克·凡·德·斯蒂(荷兰)、王中、余晨星、伊万·勒·伯赞克(法国)、徐肖华、郑靖、郑闻卿、张宇、张锰、张增增、徐戈、翟小实、曾佳、张润、曾令香
光之梦
梦境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媒介,介于知性和感性之间,在第五维世界中参与、观察,甚至创造。光织如画,绘影入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景育民《梦之舟》
Dream of Boat(梦之舟)by 景育民
秦淮河——岁月的河,映现着历史的五光十色。《梦之舟》将秦淮河幻化成一叶行舟,光线编织着城市的剪影,其中有江宁区牛首山和凤凰台…一条生态的河,一只梦幻的舟,承载了秦淮河边的辉煌梦境,托举起城市历史,呈现当代的时光影像,在树丛当中若隐若现。
尼克·凡·德·斯蒂《边界上的米糖和盐》
Frozen Rice Sugar and Salt on the Border(边界上的米糖和盐) by Nico van de Steeg (尼克·凡·德·斯蒂)
石头沿着河边排列,象征着不同的事物,表示未处理的事物。一块石头可以代表咖啡、另一块糖、盐、油、血、 米、水、酒、茶等。
伊万·勒·伯赞克《摘月》
Reach for the Moon《摘月》by Yvan Le Bozec(伊万·勒·伯赞克)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让人们着迷,十六世纪,人们曾用“以齿得月”这个表达来比喻得到了曾认为是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后来这个表达演变成了“摘月”。
“光与影的玉兔”—一个梯子从水中浮现,一个发光的光盘悬于梯子的最顶端。光盘象征着满月,月亮上的玉兔用法国传统上称为中国手影的方式呈现。摘月和中国手影都是艺术家童年世界的一部分,摘月的主题也出现在艺术家以往的作品中。
张润《光之遐想》
A Reverie to Light (光之遐想)by 张润
《光之遐想》运用拓扑学与未来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大脑神经元的三维网格模型与电路芯片的视觉符号相结合,辅以声控感应LED灯光装置,塑造出一个充满虚拟视幻效果与未来科技感的芯片“大脑”。圆圈与折线的交织与桥接象征着作为网路信息传递的触角的大脑神经元末梢。
阮悦来《光之水漂》
Stone skipping of Light(光之水漂)by 阮悦来
作品《光之水漂》是把南京市花梅花转化成水滴飞溅时的定格动画,水花采用网孔镜面不锈钢材料,白天反射天空形成水天一色,晚上通过内部发光和感光互动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视效。观众可以随手用任何能发光的工具如手机、手电筒、打火机,在互动终端前轻轻一挥,就可以将自己的“光”掷入水中。光的水花时起时伏穿梭于水面划出优美的涟漪,它唤起了我们童年打水漂的记忆。
光之彩
“光”本身并无“色”,而“色”来自“光”,它由光的照耀而显现。色是我们大脑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区分。没有光也就难以理解色彩的含义,是光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色彩缤纷而绚烂,不断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
张增增《在这里你将大放异彩》
Here you will Brilliantly Shine(在这里你将大放异彩)by 张增增
生活在人群拥挤的都市里,每个人都曾迷茫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舞台”。数百条led流星灯管,在空间中相互错落,有机化的构成放射状的光芒。光芒的中心是一个人的虚空间,观众走入并站在这个位置即可触发互动机制——“七彩光线”依次向外放射,光线引发的奇幻艺术效果让你在此处“大放异彩”。
陈惠松《秦淮烟云》
Moment in Qinhuai(秦淮烟云)by 陈惠松
《秦淮烟云》是悬浮在空中的无尽循环,静静流淌的河水边光影攒动。自旋转的装置架构和循环往复的灯光,不断流动,这个空间的起点未知,终点也未知。边界就是没有边界,宏观上看又可以象征着现代和往昔两个世界的交融,从一个时空到达另一个时空。
李浏洋《飞鸟》
Flyer(飞鸟)by 李浏洋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乌托邦世界,往往会碰到很多阻拦和束缚,但是对自由美好的渴望仍旧自然而然地流露。运作原理是在装置的主轴顶端设置电力传动系统,带动装置整体运动,副轴末端用旋钮链接平衡杠杆并悬挂成像灯(成像灯投射本土鸟类飞翔的剪影),在装置整体运动下,鸟儿们在盘旋飞翔在秦淮河岸。
王中《五行-云》
Five Elements-Clouds(五行-云) by 王中
五行是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也是气体五种不同的运行方式。五片由led灯光组合的点阵,波澜伺机而动。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在虚妄与执念之间,穿过重重的生命轮回,一切的一切,犹如一杯甘醇诱心的美酒,一饮便醉了浮生。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生灵》
Lives in Nature(生灵)by Assadour Markarov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这件作品远处看去,浑圆笨拙,近处再看,他们没有脑袋,没有五官,没有尾巴,也没有明显的四肢,甚至连皮肤也是镂空的花纹。他们平和、低调、与天地浑然一物,他们是什么,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却好像亘古以来,就已经存在那里。艺术家阿萨杜尔·马克洛夫通过这些面目不清、混混沌沌的形象,含蓄地传达了护生爱物的理念,赞美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天人合一。
麦克•马格《海的眼泪》
△Tears of the Ocean(海的眼泪) by Maik Mager(麦克•马格)
《海的眼泪》正如一条巨大的珍珠项链:海洋中的珍珠。九层象牙色的聚氯乙烯,串在一起,直径为90厘米的塑料外壳,里面装满了可怕的、有害气体。世界七大洋的名字以不同的字体显示在这些球体的外壳上。脉冲光从作品内部透射出来,使得它呈现出一种虚幻的美。
张宇《莲说金陵》
Ode of the Lotus Flower to Jinling(莲说金陵) by 张宇
“莲说金陵”则是将公共行为和艺术装置二者进行了结合,艺术家走访了南京(金陵)特定的历史文化场所,进行系列性的公共艺术在地性创作,并将其转化成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图景。
曾令香《光之琥珀》
Amber of Light (光之琥珀) by 曾令香
《光之琥珀》将山海经的十二生肖图案内置到了静电离子球中,正如琥珀,内部蕴含着令人探究的生物体。艺术家用特斯拉线圈来形成这些十二生肖的图形,形成一个与触觉与观众互动的光化琥珀,实现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艺术效果。
吕绍藩《吻》
Kiss!(吻!)by 吕绍藩
《吻》是光对地的亲吻,几何造型与自然界的水浪机理相结合,在稳定的造型之中蕴含着无限自然界的涌动与力量,丰富而多样化得色彩,从装置内部投射出来照耀到空间中。
翟小实《门神》
The God of Doorways(门神) by 翟小实
《门神》以门神形象作为主要元素,通过透明水泥和琉璃的折射与反射、营造出炫彩梦幻的氛围。边上墙面结合透光水泥,人在经过这道墙的时,投影和墙面互动,光影摇曳。
张锰《7》
Seven(7) by 张锰
7是一个数字,也是秦淮河边7 根自带 led 的发光体。这些发光体白天折射周边空间的led镜面,而到了夜晚它变幻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7 色,演绎了南京秦淮河历年的水纹形态。
胡沂佳《内在的风景》
Inner Landscape(内在的风景) by 胡沂佳
内在的风景,是观者内在思维的驰骋和身体尺度的限定与释放;六根细钢柱轻轻托起平台;观者无法直立行进,或仰卧大地,直视底面的自我镜像投射;或弯腰拾级而上,穿越其中,却无法到达平台;而在台阶之顶,视线延展,周遭风景如静物般纳入其中,观者身体空间受限而视线却全然释放;平台之上的抽象化构件,引导着我们想象。
邓乐《天道无为》
The Heaven(天道无为)by 邓乐
艺术家邓乐结合牛顿三菱折射的原理,更使得光的折射和流动,重新改变了视角和空间维度,他在雕刻空间和时间的路上,具有了里程碑的突破。作品在公共空间与环境发生的交互,环境通过折射在时间中流淌,使静止变为流动,主体成为客体,客体幻象为主体,一切都在变幻之中。
林耀民《The Color of Light》
The Color of Light by 林耀民(Monika Lin)
“The light of color”是一个集成了互动性、多媒体、体验性的艺术装置。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凝视和沉思的空间,鼓励参观者去思考光是如何影响色彩和情绪的,它与个体记忆、个体连接产生互动,并邀请参观者通过数字媒体来分享经验和感受。
黄燕&潘晋《光隧道》
Light Tunnel(光隧道) by 黄燕&潘晋
“光隧道”的创意来源于对时空隧道的想象。有理论认为,穿越时空的一种途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物质性的,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它既关闭,又不绝对关闭。在“隧道”里,一切事物具有方向性和可逆性,可以正转也可倒转,还可以相对静止。
光之诗
“光之诗”是光影交汇而成的诗也是对秦淮河畔诗意人文的历史回响。时间的流逝绘制而成的光影画卷,岁月的变迁谱写而成古今交织的秦淮诗意。光的流动传播,以细微的力量而形成绵延不断的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的语言构成了光影之间诗意的栖居。
郑闻卿&李建安《Light Action》
Light Action by 郑闻卿&李建安
《Light Action》是透明三棱镜和光线折射后复合光发生色散,它在地面上形成七色的光斑。光影行动更是运动中的光影,三棱镜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偏折光引领色彩斑斓的影子在环境中跳跃。简洁的金属形体将三棱镜支撑于空中,观众进入空间后触发感应系统,使得驱动轴加速旋转的节奏,光影斑驳落于地面,形成一个互动性与趣味性兼备的炫彩空间。
寇树德《光随我动》
As I move with Light(光随我动)by 寇树德
路灯在漆黑的深夜为无数夜行人照亮行进的路,孤寂的光承受着夜的洗礼,《光随我动》打破一成不变的路灯灯光,让光束随着行人运动的轨迹与人同行,使人一直置身于光圈之下。光随人动,使得光有了自己情感与知觉,它以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和我们叙述着秦淮河畔往复不息的故事。
彭显峰《彩虹桥》
Rainbow Bridge(彩虹桥) by 彭显锋
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在空中的水滴的折射与反射,这个雨后的七彩光谱在天空之中遥不可及。它是雨后隐在空中的一座桥,而这座桥偷偷的隐藏在玻璃桥底,倒映在河面,炫丽的颜色在黑夜里给带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朱智伟《生生不息 万物生长》
The 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 万物生长) by 朱智伟
在有机微观世界中常常出现波浪起伏、延绵不断的曲线,纤弱的有机个体形成的自然世界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这种自然生命力和作者所设计的装置有着天然的契合;重叠起伏的曲线和稳重简约的抽象柱状结构代表着活力及稳定;外部钢化玻璃拼接,中心耐候钢纹样镂空。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观点,那正是作品本身的生命力。
徐肖华《丝影》
Shadow of Silk(丝影) by 徐肖华
“唧唧”是古代诗歌中对于织造机器的主要声响的象声词,古时南京有江宁织造,而今,《丝影》对于纺纱器械以解构重组的形式进行“再造”。以光编织,以器械支架解构空间,人作为主体进入作品,点亮空间,形成灯光、声音、色彩之间的交织和互动。光渐次亮起、熄灭,犹如不断穿行交织的纱丝。
徐戈《光之屋》
House of Light (光之屋)by 徐戈
加斯东·巴什拉说“家宅,就像火和水,它照亮了回忆与无法忆起之物的结合。”《光之屋》所营造的家宅在白天是映射周围坚硬的壳,而在夜晚,光的折射与反射原理将空间进行无限延伸,则是引向内心深处的那道光。
郭佳龙《言·石》
Speaking Stones(言·石)by 郭佳龙
《言·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百变画象石,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的画石,留下的印记需要打磨去除,它给我们的是一块流动的画石。《言·石》的观赏性有两面,一面讲述了江宁的变迁,时光记忆唤起观众的深层回忆,另一面留给观众使用随身灯光自由涂鸦,影像随时间推移渐渐淡去,每个影像残留5-10分钟,有如金石篆文随岁月流逝。
曾佳《墨写秦淮》
Writing Qinhuai in Ink(墨写秦淮) by 曾佳
《墨写秦淮》是岁月冲刷后时光积淀而成的诗词书画,当太阳东升西落,字的影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日复一日显现消失。上面飞扬的手稿,层层叠叠交汇。
郑靖《浮光戏莺》
Lights across the Tweet(浮光戏莺) by 郑靖
光的反射装置是《浮光戏莺》的主要叙述语言也是观众参与作品的方式,它缘起于镜面反射游戏,作品在白天反射日光,夜晚反射LED。当“光”一闪而过,却被去主角化,而最终却转化成了鸟鸣,真鸟和作者设置的光敏发声音器之间的虚虚实实的反应,则更让我们在这其中读到了达芬奇对于光“显示出世上所有物质的真正基本形式”的描述。
余晨星《光-阴》
Time(光-阴)by 余晨星
《光-阴》是时间的故事,而机械语言的交叠融合则使得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在我们的眼前显现。倾斜放置的钢板是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机缘,上面有北半球星座图。强光源在他的中心不断地延展开合,光线的照射和钢板的自旋转形成宽窄变化的照明区域和放射状的延伸投影,而光阴之美也在这个空间中循环往复的展现。
让 - Jean F. Gavoty《24个正午》
24 Mid-days(24个正午) by Jean Francois Gavoty
《24个正午》这个装置作品采用日晷的原理,它呈现由于各地的日照情况不同,由24块礁石组成,每块礁石上有一个由钢板切割成型的图案。图案由两个元素构成 : 当地文字书写城市名和一个在历史上从东方穿越到西方的纹样。这个装置作品使参观者置身于一个政治且诗意的地缘环境中。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