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艺术家景育民
天津美术网讯 “对于国外大师展览热的现象概念基于以前过冷的比较关系,我却不感觉‘热’,一个开放的文化大国,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国际之间的交流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的引进以及国内艺术家国外展览的出访,应该成为常态。”艺术家景育民讲到。
随着艺术乡建、艺术小镇和城市化进程,当下雕塑或者公共艺术展览的举办越来越来越频繁,而国际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一种标配,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及作品被介绍到国内进行展示,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景育民也看来,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又频繁接收了西方国际大师的优秀作品展览。相较而言,当下的中国雕塑界比过去更趋于理性,更具有判断力,且更具有客观态度。我们既要走出前苏联的思维定式,也不应向西方文化盲目崇拜。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外大师的展览对中国当代公共雕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接收西方前沿文化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同时站在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以及个人身份的选择和思考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已逐渐思考着当代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个体创作的观念坐标与方法研究。
艺术家景育民公共艺术作品《行囊---佩斯站》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当下很多雕塑展览,国际化成为一种标配,这种国际化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景育民:关于当下雕塑展览国际化成为众多展览的标配的局面。是中国当代雕塑界的可喜状态,从架上雕塑到公共雕塑、装置艺术各种展览层出不穷。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到当下水平,这种再次吸纳国际大家来中国办展览,相互交流,反映出我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中国雕塑从1949年到85思潮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实际上是每个时期则是以不同的文化思考与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的。例如1949以后的雕塑发展,基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中国雕塑对国外雕塑艺术是选择性的接受,主要受前苏联的文化影响。仿效着前苏联所崇尚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85思潮以后,由于长期封闭后的思想解放,构成了对西方文化的慌张、迷茫与惊喜。伴随着新思维的冲击与对抗,催生了我们多元化观念、多样性探索的萌芽。以开放的姿态扩大着国际间趋于广泛的交流,走上了中国当代雕塑的破冰之旅。
观念的转变对后来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雕塑界发展至今,呈现出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状态。逐渐开始在国际当代艺术平台上试水和对话。同时中国艺术家的独立精神逐渐确立,个人创作欲望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种面貌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相对民主的形势下构成的文化诉求。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又频繁接收了西方国际大师的优秀作品展览。相较而言,当下的中国雕塑界比过去更趋于理性,更具有判断力,且更具有客观态度。我们既要走出前苏联的思维定式,也不应向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在我们重新阅读西方大师的作品时,中国当代雕塑家带着一种本土身份去看待、去体验西方当代艺术。2014年“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2017年“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2018年《理查德·迪肯: 新雕塑》展、2016《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无相万象》雕塑展以及公共艺术大黄鸭在许多城市游走,这些国外大师的展览对中国当代公共雕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接收西方前沿文化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同时站在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以及个人身份的选择和思考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已逐渐思考着当代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个体创作的观念坐标与方法研究。
艺术家景育民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无形之境》
《无形之境》侧面角度
《无形之境》侧面角度
雅昌艺术网:雕塑届是否会出现“大师热”的现象?
景育民:对于国外大师展览热的现象概念基于以前过冷的比较关系,我却不感觉“热”,一个开放的文化大国,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国际之间的交流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的引进以及国内艺术家国外展览的出访,应该成为常态。
雅昌艺术网:很多时候,大师的作品被带进来,但在策划和作品放置上不尽人意,对此您怎么看?
景育民:大师的展览作品与空间应该有对应关系,曾经我们把雕塑作品孤立的看做是三维概念,空间与场域与作品之间构成整体关系。在策展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现在的雕塑展已经从原有的单体概念到空间到场域概念的延伸,因此,有的时候大师的作品在布展当中可能忽略了这些因素。
关于策划则相对就更加复杂,例如:策划经验、推介方式、西方文化的转译方法等等,策划人是否能够深入去研究和探寻,考量了策划人水平、视野与经验,因此展览的策划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艺术家景育民公共艺术作品《行囊----芜湖站》
雅昌艺术网:雕塑和公共艺术的策划,在您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关于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您有怎样的建议?
景育民:雕塑与公共艺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雕塑分为架上雕塑与公共雕塑,架上雕塑一般是个人的实验性创作而弱化公共性。公共雕塑(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理念进入公共空间的,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有无“公共性”公共雕塑不是公共艺术的代名词,而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因此,随着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在不断的扩展着它的领域与范畴。广义的公共艺术涉及到景观、园林、建筑、场域、新媒艺术、公共雕塑以及社会文化事件等公众文化活动。因此雕塑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形态,绝对不等于公共艺术。所以从策划角度,用雕塑来指代公共艺术是落后的思维。同时尽管有一些展览以公共艺术的名义来策划,实际上还是传统的旧观念呈现-----即架上雕塑的简单空间挪移。雕塑与公共艺术的策划最重要的区别是公共性的问题。概念的误读是产生混淆问题的原因,策划人应该把概念理解清楚,才能达到展览精准、恰当以及应有的学术高度和影响力。
当雕塑作品置于空间中时不是孤立的。应该考虑空间的风格、品质、意象、尺度、功能、文化脉络以及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作品与空间的场域意象、心理感受以及作品在特定空间内产生的意义,所呈现的观念,构成整体关系。
艺术家景育民大型装置性公共艺术作品《对接·启程》全景
雅昌艺术网:国际雕塑家带来的作品,更多是抽象或者观念的,是否适合中国的环境?目前什么样的国际作品适合我们?
景育民:这个问题和中国的雕塑教育路径有关系,中国的雕塑发展从前现代到后现代,忽略了现代主义的阶段。中国的雕塑发展从前苏联的雕塑模式到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后现代文化的涌入,发展路径是跳跃式的。对于抽象艺术中国的雕塑界需要补课。近年雕塑界也请来了国外的艺术家来教授西方抽象艺术。例如:比利·李(美)、约克·普利卡特(德)等,相继举办了几届抽象雕塑研究班,培训了几批青年艺术家和高校教师。西方的抽象艺术给我们试图去解读西方抽象艺术的密码,进而尝试抽象艺术方法论的研究。某种意义上修复着我们知识链条的缺失。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以唤起了我们在创作中观念性思维。如今,现实主义作品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它的社会价值,并有许多艺术家不是固守而是在不断创新,如“新具象”等。多数艺术家不同程度进入了观念性创作与多样性研究状态。
中国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完全拒绝西方的抽象主义,如近年中国的城市建设中落成的诸多现代主义建筑、构成主义建筑等等著名的公共建筑:例如鸟巢、中央电视塔、上海喜马拉雅大酒店、国家大剧院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体现着西方抽象主义的概念。呈现西方与东方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雕塑艺术也出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混血,抽象作品在环境当中已经并会大量出现。至于是否跟中国的环境适合,个人认为它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只是希望中国的艺术家在接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努力将中国的东方语境与域外借鉴,生成一种中国本土当代的文化身份与表达方式。(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