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10年前,在著名雕塑家曾竹韶先生百岁华诞之际,为纪念曾竹韶先生对中国雕塑事业作出的贡献,缅怀雕塑界的前辈,由中央美院牵头成立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在那个还没有全国性青年雕塑交流平台,各个院校之间交流非常少的时期,这一奖项的出现为雕塑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而在此后的十年间,“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展、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明天雕塑奖等等雕塑类专业奖项相继成立,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中国雕塑事业的长足发展,但另外一方面,这些奖项的出现也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些奖项的设置和出现,给雕塑届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对于雕塑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
曾竹韶雕塑奖:十年助推中国雕塑教育发展
2007年是曾竹韶先生的百岁华诞,时年他也是留法一代仅存的一位老先生,为新中国雕塑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弟子们感念恩师的贡献,希望以先生的名字命名一个奖学金,以此缅怀我们雕塑界的前辈,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由中央美院牵头成立。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07年之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青年雕塑交流平台,各个院校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因此在批评家孙振华看来,这个奖是应运而生,2000年以来,青年雕塑家群体的创作与之前的雕塑家们出现了很大的分别,他们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手段来进行创作,到2008年青年雕塑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平台来观看青年雕塑家们的创作情况:“当时虽然有其他一些平台,但都不纯粹,‘曾竹韶雕塑奖’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强调学术性,没有任何商业的目的。”
“十年一见”展览现场
“十年一见”展览现场
“这个奖项要求各个院校从每年的毕业生里推荐出较为优秀的作品参与评奖。”吕品昌讲到,他表示:“奖项的评委会主席采用轮值制,每个院校只有一位评委名额,因此它的公平性、公正性、学术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评委均是来自各大美院教学一线的教授,还有一些关注青年雕塑家的理论家与批评家也参与其中。评委们看重的是青年学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关注其能否娴熟地运用手工技艺进行原创性艺术表达的能力。墨守陈规或者盲目追求时尚以及所谓流行元素的雕塑作品并不在我们考虑之列。”
从2008年第一届开始,前三届由社会企业赞助,在中央美院举办,第四届开始在大同举办,选择大同,吕品昌表示这之中有一个契机,就是大同要打造“雕塑之都”,而“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为青年雕塑的平台,对于大同来说无疑是一大助力,就这样进驻到大同,得到了大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吕品昌教授还为雕塑奖争取到了市政府十年的资金支持。
当然,选择大同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是,大同有丰富的传统雕塑资源,云岗石窟、华严寺等等,雕塑奖在这个地方,一方面能够让年轻的雕塑家们关注到中国传统雕塑,另外一方面,青年雕塑家的到来,也会为大同这座城市增添最鲜活、生动的活力。同时,这里有专门的会务工作人员,有着非常宽敞以至奢侈的场地,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展陈意向,有着可以充分展现学生创作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李展 《世界》 榆木、椿木 尺寸可变 中央美术学院 2008年曾竹韶奖
朱勇 《裂--受》 树脂 160×150×150cm,85×35×30cm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8年提名奖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雕塑奖越来越被中国的美术院校中的雕塑系所珍视和看重,公信力越来越强,每年五六月份毕业季的时候,各个院校都会着手将最优秀的毕业生作品推荐到这里进行展示“如果没有在这里提名,总感觉面子上会过不去”吕品昌讲到,这里已经成为检验各个院校雕塑教学成果的擂台,一方面验证教学成果,一方面向全国输送雕塑人才。
当然,拥有如此良好的口碑与影响,离不开雕塑奖对公平性与学术性的秉持与坚持。“评奖的公正性很重要,很多奖项,主办方往往会非常占便宜,但‘曾竹韶雕塑奖’没有,比如第二届的时候,有评委提出是不是照顾一下参展的院校,不要出现‘剃光头’(一个奖项没有)的情况,但被大部分评委给否决了,记得有一届,中央美院就出现了‘剃光头’的情况,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个奖项的公正性。”大奖评委、批评家孙振华讲到。
柳青 《G4472新世界》 综合材料 600×250×220cm 中央美术学院 2009年曾竹韶奖(此图为2014年系列作品)
2017年是“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共有51位青年雕塑家获得了“曾竹韶奖”,177位青年雕塑家获得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提名奖,为中国雕塑界输送了大量的雕塑人才:“十年下来,中国的雕塑力量都从这里产生,中国当下活跃的青年雕塑家应该都出自这个平台, 像中国雕塑学会的青年雕塑家推介计划, 明天当代雕塑奖等等,都会从这里观察和选拔人才。”吕品昌讲到。他表示,在过去中国高等院校的雕塑教学都是各自为战,自己摸索出一套方法,这个奖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以院系为主,将不同学校的教学成果公开的放在一个平台上审视,使全国不同院校之间有了交流和互动,可以看出不同院校系科之间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在教学上促进上比较大,这也是这个奖项十年来最大的贡献。
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对‘雕塑’做出青春版的回应
2010年9月开始,位于798艺术区的中国雕塑学会沙龙相继推出了《构》、《质》、《身》、《灵》、《匠》、《戏》六个展览,它们分别从构成,材质,具象,灵性,制作,戏谑六个方面展示出青年推介成员们丰富的创作成果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便是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的开始,策展人唐尧介绍:“这不是一种系统的分类,而是不同创作状态的汇聚。这六个展览是中国雕塑学会 ‘青年推介计划’的第一期,这一期将用三年时间为50位年轻的艺术家提供支持, 沙龙作为激发思想的空间,通过现场与在线的讨论、组织个人与小组的创作、多样的展览、不同形态的传播方式,对‘雕塑’做出青春版的回应。”
策展人唐尧介绍UNMASK的《血拼》
中国雕塑学会沙龙着眼于中国雕塑的未来,致力于优秀青年雕塑家的发现、深度培育、展示与推介:“多年以来,我们注意到各地美院雕塑专业中有一部分很有才华或潜力的年轻人,他们苦于没有机会得到高端的持续的展示和推介,难以进入和坚持一种职业化的创作状态,往往灵光乍现之后,就消失在生活的压力和现实之中。令我们扼腕痛惜!”
基于此,中国雕塑学会沙龙建构一个有力度的展示平台, 在整合学会高端资源的基础上, 以其专业的展览策划能力和坐落在798艺术区的区位优势,为那些卓有才华的青年人,为那些具有职业艺术家发展潜质的莘莘学子,提供更深入的精神对话和理论研讨,以及持续的关注和推介。
策展人吴洪亮介绍UNMASK的《无影者》
参展艺术家主要由各美术院校雕塑系及著名雕塑家推荐,经沙龙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作为本期推介青年艺术家。对象包括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每校限制在3-5个名额,青年推介计划每期三年。
到2012年,第一季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的全国巡展“启”已成为了一首雕塑版的“青春舞曲”,使不少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得以展出、关注,甚至获奖。这一项目本身也得到了业界不俗的评价,比如获得“AAC”艺术中国年都特别贡献奖,它的获奖理由是这一项目“见证了一批明日之星的成长,为新生代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途》何岩青 碎瓦片
《塔》王朝勇 木
2013年开始的第二季“青年推介计划”依然延续第一季的风格,在“启”的基础上,选择“呈”作为主题,策展人吴洪亮介绍到:“呈:平也,呈:显也,这就是我们此时的态度。如果把两个展览的名字联系起来恐怕可以清晰地解释我们内心的那一点点期许:第二季的‘推介计划’是我们的再‘启程’,这些象大海捞针一般寻到的艺术家应该成为雕塑乃至今天艺术‘起承转合’的一代。他们呈现的是中国艺术的青春思考,青春表述,呈上的应该是被思想雕塑过的青春的盛宴。”
第二季的“推介计划”在原有基础上还推出两个板块“走入美术馆计划”以及“发现雕塑英才计划”,分层次、分板块地推介年轻雕塑家的作品进入美术馆收藏体系,建立持续的发现“雕塑英才”的系统。与此同时,中国雕塑学会以权威咨询机构的身份与雅昌艺术网合作将建立中国的雕塑认证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雕塑市场交易方式,从而促进雕塑的蓬勃发展,保障雕塑市场的巨大潜力能够有序释放。
《烧耗》杨牧石 综合材料
2015年1月,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季巡展从关山月美术馆开始,这次巡展以“翼”为主题,关于主题策展人吴洪亮讲到:一个字的展览名字要有价值的延续,是件困难的事情。胡子开始变白的唐尧老师和头发已经变白的我,在手机上进行着头脑风暴。回望这几年,从在中国雕塑学会年会间隙,潘松老师提出再次推动雕塑沙龙的工作,到“构”、“质”、“身”、“灵”、“戏”、“浓”、 “启”以及第二季的 “呈”、“朴”、“写”、“形”、“爻”一系列的群展与个展,四年来我们与“青推计划”中的年轻艺术家一起日渐成长,他们的作品获奖、被关注、被收藏,颇为可喜。同时“青推计划”本身也备受关注,成为中国雕塑学会拿到2012年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大奖的重要理由。这个以精神为起点的项目,既然已然开启,就不仅仅是“助跑”,而应该真的飞起来。因此,唐尧老师在“风暴”的最后写出了如此浪漫而激动人心的句子:“庄子有鲲鹏之翼,或者是扇动飓风的蝴蝶翅膀, ‘启’是打开,‘翼’是飞起来,飞远去,甚好!”
在经过一年的巡展之后,2016年3月5日,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季迎来回京在中间美术馆的收官之作,至此推介计划已然走入了第7个年头,共举办展览31个,推介艺术家 106 人,走遍了近半个中国,许多年轻的雕塑家因“青推计划”被关注,作品被美术馆收藏。
《窥系列作品》岳艳娜·综合材料
关于这两季青年推介计划,吴洪亮感慨地说道,从一开始我们做的就是“小事”,但这件“小事”我们坚持了6年,今年共走过了13站。我们没有巨大的资金支撑、没有商业目标、零预算的媒体经费的基础上起步,甚至所出的画册只有巴掌大小,但是,在未来,我们一直会继续做下去。
唐尧表示,中国雕塑学会的这个项目因单纯的想法开始,作为专业的、全国性的雕塑权威学术机构希望为年轻的雕塑家提供一池创作的活水,展示的空间,给从事雕塑创作的年轻人一个坚持的理由。甚至期待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创作,给雕塑这一传统的艺术门类一个青春版的回应,一些新的可能。在场的雕塑界的前辈纷纷表达了雕塑领域能有朝一日被注入新鲜血液和生命力的夙愿,未来、革新、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收官展取“翼”作名,意在传达他们希望这些青年艺术家可以飞起来、飞远去、甚好的想法。
刘开渠奖:为公共雕塑发展提供“芜湖模式”
2011年,中国雕塑界又增加了一个分量很重的奖项“刘开渠奖”这是一个以中国著名的雕塑大师刘开渠名字命名的奖项。大展是由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与芜湖市人民政府三方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大型雕塑艺术活动,既是纪念刘开渠先生不朽成就,彰显其代表的开拓进取、勇敢创新的学术态度,弘扬先生毕生为国为民的伟大人文精神和情怀,支持与激励广大艺术工作者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时也是为践行先生融贯东西方文化的崇高理想,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真正推向国际,大力的促进国际间的人文交流,为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六届中国“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金奖作品 李慧星《融合·汇聚》不锈钢 高4.5米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表示,“大展以刘开渠奖命名,表明了雕塑界希望继承老一代雕塑家开创的雕塑传统,在此基础上革新创造,扶持新人,这正是中国雕塑在当代的学术追求。而芜湖市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尊重专家,尊重艺术规律,芜湖的这种姿态是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成功运行的基本保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当前中国户外城市的建设是有着示范意义的。”
“刘开渠奖 ”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前辈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当代公共艺术及城市雕塑的创作质量与水准;深入推进雕塑事业的传播与发展。自 2011年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启动暨芜湖雕塑公园开园以来,截至 2012年第二届大展开幕,芜湖雕塑公园已安放入选的中外雕塑作品 109件,其中,来自国内艺术家的 91件,来自国际艺术家的 18件。在前两届展览间隔的短短一年之中,据当地不完全统计,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人次已近 120万,并形成了“芜湖模式”,这一模式由孙振华提出。
第六届中国“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银奖作品 刘永刚 《归》石材 高4.0米
孙振华介绍,“刘开渠奖”在组织创作方面,主办方采取了两段式的做法,一方面给予参加创作的雕塑家以相应的物质鼓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具体制作上,由中国雕塑学会组织有制作经验的雕塑家进行质量的监制,以保证艺术品质。这种结合,改变了过去存在的重设计、轻制作的情况,使作品质量能得到整体上的监控。
更为具体的是,学术为先,准确定位,专家与政府管理者能够相互尊重,还有就是建立了艺术家及作品资源库,标准化的项目工作程序,团队文化的经营,有效合理的授权体系,以矩阵式为基础的项目组织结构和强有力的沟通平台。
比如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讲到:“艺术家的选择,要考察他的背景、创作状态和历程,雕塑从平面到立体在到放大,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对艺术家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艺术家和作品的考察上我们非常严格,这也避免了落地时的麻烦。”
第六届中国“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银奖作品 冯崇利 《竹痕-6》综合材料 直径3.2米
还有芜湖环境需要什么样的作品,需要统一考虑,因此艺术家有特邀的,定向邀请的,全世界投稿海选的,有专业的艺术家也有在校的学生,也有非常大牌的老艺术家,奖项有金奖、银奖、铜奖 、评委奖、优秀奖、特别荣誉奖、优秀方案入围奖等等,不同的形式体现展览的学术标准和定位,评委在评选每件作品的时候坚持学术第一的态度,各抒已见,最终评出大奖评委们都是认可的,这样一种氛围和公信力,在展览中贯彻和执行的比较好,中国雕塑学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来源于此。
他还表示,刘开渠奖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六届,这中间经历了很多,第一届开始,只是有一个规划要做一个雕塑公园,芜湖市政府委托中国雕塑学会做这样一件事情,曾成钢到芜湖的第一天,看到这个公园就非常的兴奋,并且相信这个公园在未来会成为一个非常有质地的公园,将会对中国未来户外雕塑公园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当时他就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一定要做好,所以从第一届开始,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干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市城府非常的相信和尊重专家,委托专家来进行把握,专家们也会征询政府的意见,其实是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展览主题、创作方案、策划方案向全世界公布和征稿,专家团从中选择70件或者30件,然后再通知这些艺术家做小稿,小稿做好以后,还要有一轮的评选,这是一根比较漫长的过程,虽然有点繁琐,但可以保证质量。
第六届中国“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铜奖作品 卡洛斯•蒙赫 (Carlos Monge 墨西哥)《光之家》不锈钢 高3.5米
所以这样7年走下来,在曾成钢看来,“刘开渠奖”国家雕塑展达到了应有的效果,首先艺术家群体非常的认可,其次是老百姓的认可,还有就是市政府的认可,而最能够反应这七年来成绩的要数国际雕塑公园联盟主席格楚·爱希理曼的肯定:“芜湖国家雕塑公园与国际上的其他公园相比也非常的优秀,如果要做一个排名的话能够进入前五。”
第七届大展的主题是“转化·创造”。这是继之前面六届展览关于“雕塑本体语言”、“雕塑与环境”、“人文与生态”、“地域文脉传承”和“交流与碰撞”等问题探讨之后,对中国雕塑发展的进一步思考。“转化·创造”不仅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更蕴含对现代生活的感悟与创新。面对多变的社会趋势与多元的文化侧面,雕塑在营构文化自我生长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民族传统中发掘可能,还是在西方模式下借鉴吸收不同的地区文化,都值得雕塑家们去探索与尝试。中国雕塑应当继承什么,表述什么,如何脱胎于传统,蜕变成价值,值得每一位雕塑人去思考,当然,如何在这一框架下面选择作品和创作也是大展面临的挑战。
明天雕塑奖:开启艺术评奖新纪元
1872天 ,5 个地区(国家),14座城市,1089位青年艺术家,2613 件申请作品,13 场艺术论坛,这是五届“明天当代雕塑奖”取得的成绩。
2013年,“明天当代雕塑奖”由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成立,面向西南地区,年龄45岁以下并坚持当代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鼓励执着于当代雕塑创作并富有创造精神的青年雕塑家与优秀在校学子,推介具有原创性及新的审美意识与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2018明天雕塑奖艺术新星演讲秀暨第六届明天雕塑奖颁奖盛典
从第二届开始,奖项调整开始面向全国,到第四届开始面向亚洲范围,到第六届参与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中国台湾、英国、韩国、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可以说经过六届的发展,“明天当代雕塑奖”的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度逐渐成为中国雕塑具有国际化影响的展览品牌,同时也是反映中国雕塑现状的“样本”。
并且,2018年第六届“明天当代雕塑奖”,正式更名为“明天雕塑奖”,更显示出这一奖项的从容和魄力:“因为‘明天’,总是代表着新的可能和改变,而雕塑的‘当代性’,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性’,这样的词汇总是和艺术一样,令人怀揣希望。就像‘明天奖’对‘明天’的期许一样,呈现更多的可能性,让更多年轻艺术家走向未来。”
第六届“明天奖” 赵宝琛获奖作品《潇洒走一回》材料:霓虹灯、影像、灯光装置
第六届“明天奖” 刘津含获奖作品《锋·巢》材料:剃须刀片
正如上面讲到的,这一奖项面对的是未来,第六届“明天奖”也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可能:5位终审评委20位青年先锋400位现场观众 822万线上观众观看直播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32万共同见证了中国第一个青年艺术家竞演秀。
本届评奖一改往日评委观看作品评选的方式,而采用由候选作品展览加艺术家现场讲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来作为评选的材料展示,青年雕塑评选的过程除了作品的展示之外,艺术家还要介绍自己作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当代艺术青年奖项评选采用这样的模式,这使得2018年明天雕塑奖成为了一个最特别的奖项。
第六届“明天奖” sigma艺术小组获奖作品《悬界》 材料:激光、木、装置综合材料
著名雕塑家隋建国讲到:六年前就参与到了“明天雕塑奖”,不但作为这个奖项的评委,更为这个奖项设计了奖杯。之前这个奖项叫做“明天当代雕塑奖”,经过六年的转变,“明天雕塑奖”已经证实了自己就是关于当代领域的奖项,因此已然不再需要当代这个标签来界定。今天的价值标准在未来,但必须从过去和现在走向未来,需要从以前的传统和今天的现实开始走向明天,艺术创造并不是人类发明的而是人类从类人猿开始学习继承来的,其源头可能更加古老,从世间万物中学习的,人类的学习创造精神不会停止,但创造绝不会凭空出现,因此,无论社会环境是如何的,希望青年艺术家们从雕塑出发。
而在焦兴涛看来:“在一切表达时间的词语中,‘明天’,总是代表着某种未知的可能和改变,尤其是在今天莫测的现实境遇面前,这样的词汇总是和艺术一样,令人怀揣希望。”而对于“明天”雕塑奖,他的希望是——“为过去注脚,为未来助力”。
雕塑奖对今天的雕塑意味着什么?
作为中国推动雕塑发展塑的三大平台——“明天当代雕塑奖”、“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以及中国雕塑学会的青年沙龙。孙振华看来,这三者之间是有所差异的。“‘明天当代雕塑奖’是以征集式、评审式的机制为核心。所有参赛作品均由艺术家自主报名,初评和终评评委的眼光和趣味决定了展览的价值导向。‘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为送选制,每年毕业季由雕塑系及其他系选择优秀作品,呈现全国艺术家全面、丰富的作品面貌,导向更为集中。中国雕塑学会的青年沙龙则为策展人制。三者的机制不同,各为互补。
从这些奖项中,可以看到我们的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属于跟这个时代,跟这个社会,跟这一代年轻人的这种经历和知识状态非常相关的这样一种表达,这就是中国的当代,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创造:“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不能再继续沿用过去那一套中西对立的话语系统,也不要再奢谈什么重新发现中国,重新找到自己,如何摆脱西方等等那套话语,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有着自己的话语逻辑的中国雕塑的新传统。”
另外一方面,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奖项组织者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在这里坚持很多年,我想这是一代人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是在为中国的雕塑未来做事情,大家珍视这个平台,希望能够为中国雕塑人才培养发挥更大作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讲到。
何桂彦也表示,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的雕塑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无法预期的;或许,最前卫的雕塑也许是反雕塑的。这多少充满悖论。但至少在当下,在当代艺术的情景中,在今天的艺术现场,我们希望雕塑领域能带来新的可能性,呈现出新的面貌,希望看到来自青年雕塑家的创造,希望他们为雕塑注入活力,这也是奖项成立的初衷。(作者 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