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青年雕塑家崔宇关注生命的生存状态以及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雕塑形态,因此,崔宇的雕塑作品多以人物和动物马为主,然而看似具象的雕塑隐含着社会深层次的现实思考。
崔宇创作的以人物或动物为题材的雕塑作品运用的是很标准的造型手段,尤其是对于人物神情状态的刻画非常传神,栩栩如生。他创造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所产生的结果,比如@系列,本身“@”这个符号是互联网产物,其意为关联、链接、对话等,而@系列人物形象往往呈现出一种冷漠、呆滞、刻板的状态,令观者产生一种莫名的隔阂感,然而这种状态恰恰反映了互联网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另一方面,崔宇为打破原有的雕塑认知,他用一种雕塑家并不常用的材质“纸黏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探索。纸黏土与常见的雕塑泥、木头、石头等材质有明显的区别与优势,纸黏土颜色多种,成型后不用再上色,而且可以迅速风干,短时间内便可定型,还有一点是材质轻,便于运输。
关于雕塑的边界问题研究,新浪当代艺术频道独家采访了青年雕塑家崔宇。
新浪当代艺术:您创作了很多具有写实观念的雕塑作品,您但对于当下当代艺术日趋国际化的环境下,是否考虑过观者会聚焦到雕塑形象本体,从而削弱观念的表达?
崔宇: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的确观念写实的雕塑容易让观众聚焦到雕塑本身做的怎么样,好不好看,而忽略了作者像通过写实手段表达的意思。这也是很多观念艺术的通病,即你在看到作品的时候觉得很一般,但通过作者一讲解又觉得有点意思,这其实是很尴尬的,也是对做这个类型作品的一种警示,就是你的作品本身到底能够传达多少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的经验是观念一定要归纳提炼,融入到雕塑中在视觉上立刻可以传达出来。
新浪当代艺术:您如何看待雕塑作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崔宇:雕塑原本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从罗丹开始把雕塑“独立化”好的雕塑作品确实可以提亮公共空间的效果,成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如果说古代的雕塑与公共空间是一体化的关系,那么现代的雕塑与公共空间就是相互呼应的关系。
新浪当代艺术:您认为二维作品与三维作品的界限或者根本区别是什么?
崔宇:我认为的视觉艺术其实没有那么多种类,也就是二维和三维两种,反应在视觉上就是体与面的区别,就像你看一件雕塑作品的图片和现场给你大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区别是蛮大的,例如你在桌面上看见一个苹果,和你拿在手里的感觉是全然不一样的。
新浪当代艺术:您创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那么您的创作主线是什么?
崔宇:其实我的创作主线还是各个时期成长的心里变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些感悟和感兴趣的点。每个系列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自己心路历程的过程。
新浪当代艺术:您除了创作常规的雕塑作品,还利用纸粘土尝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您是如何考虑的?有什么契机或者是什么触动了您创作的灵感?
崔宇:用纸黏土创作的启发有两点,首先灵感来自我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上课经常用这个材料,这个材料特点是可以很快成型凝固,色彩丰富而且可以混色,虽然可塑性不强,不能做的特别精细,但是可以使雕塑家忘记自己的雕塑技巧,更主动的去表达最核心的东西。其次是我们现在生活物质高度发达,会有很多闲置或无用之物,或是一些生活垃圾(箱子、木板、塑料瓶等等),我通过纸黏土材料与它们结合又可以使这些东西再生成新的艺术品。
新浪当代艺术:在今后的创作方向上,有没有您个人的创作规划?
崔宇:创作对我而言是很难规划的,因为这是会随着心里的变化与成长而改变的,而且创作是需要找到能让自己特别兴奋的点,由于科班出身,传统的雕塑类型已经做了很多,以后可能会尝试更多新类型的创作去让自己感到兴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