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日前,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美国等近20个国家的约80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齐聚平遥古城,揭开了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的序幕。此次雕塑节旨在让中外雕塑艺术作品在平遥这座近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中交汇融合,让参与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领略到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雕塑节共设中国写意精神、国际对话单元、特邀展览、平行展单元四个板块,其中作为本届平遥国际雕塑节最重要部分的“国际对话”展,分别由国际著名策展人劳伦佐·柏内德蒂(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主策展人)和青年策展人魏祥奇策划。在此单元,魏祥奇以“内在的生命意志”为主题展开对话。
向阳 可抵达的彼岸
1917年,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杜尚使用现成品创作新艺术《泉》,从而消解了传统艺术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这件作品有着雕塑的视觉形态,只是杜尚不再雕也不再塑,而是由工厂的机器直接翻模实现塑,艺术家所做的,就是为这件器物命名,进而开启了观念艺术的序幕。1982年,博伊斯提出社会雕塑的概念,由此开始身体的行为和偶发,包括影像形式的记录,以及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日本的物派艺术、美国的极少主义艺术和大地艺术,都可以被纳入到雕塑艺术的范畴之中。也就是在1960年代,装置艺术的概念生成,其含义更为宽泛,逐渐替代了雕塑艺术的概念。对装置艺术概念的认识,直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家才通过译介的方式,在研究性的书刊上接触到。在19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1990年代,很多艺术家开始了自己的装置艺术实践,诸如蔡国强、徐冰、黄永砯、陈箴等人的创作,受到欧美艺术界的普遍关注,他们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中国文化的思想经验,使他们的创作成为世界装置艺术剧场中独立的一个支脉。
当然,他们都是主张积极融入欧美国家当代艺术生产体系和发生逻辑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所参照的知识系统并不是中国问题和方法,而是一个国际化的论题和国际化的视角。毫无疑问,他们的创作受到关注仍然与他们来自中国的思想经验有关,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能够发现很多中国文化的符号,但是当他们将自己的创作置身于欧美当代艺术发生的现场时,他们寻求的更多是用英语对话,而不是用中文,意思就是说他们所使用的应该是一种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绘画的语言形式在弱化,大多艺术家都在使用装置的语言形式,以至于可以说,装置艺术就是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诸如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杰夫·昆斯、安内什·卡普尔、埃利亚松、特瑞尔等人,都使用装置艺术的形式。相较而言,中国艺术家中使用装置艺术语言的创作者多是职业艺术家的工作状态,他们多是与商业性的艺术机构合作,尤其是来自国外的画廊或者是与国外的艺术机构、藏家和策展人保持紧密联系的机构,试图进入欧美主流的当代艺术展览体系之中。诸如佩斯北京、常青画廊、唐人当代艺术中心、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等等,还有非盈利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都是以推广装置艺术为主要形式的空间,宋冬、徐冰、隋建国、展望、萧昱、刘韡、吴山专等都与他们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也支撑起中国装置艺术与欧美当代艺术对话的空间。
事实上,今天中国的美术学院均设有雕塑系,他们的学习和训练基本上是沿着培养写实性、具象雕塑创作人才的方向去的,他们学习造型和解剖,学习各种材料,以保证他们在毕业时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尽管很多美术学院已经创设了专门的实验艺术专业和新媒体专业,但是雕塑专业的培养方向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最终使雕塑成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像在全国美术展览会上,雕塑是国油版雕四大类型中独立评选的板块之一。这些雕塑艺术家大多任职于美术学院和画院,担任教职,主要是应约创作政治、文化领域的名人肖像,尤其是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担任主要创作任务。从近百年中国雕塑发展史的脉络上看,中国雕塑艺术深受欧洲尤其是法国学院雕塑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后又受到苏联纪念性雕塑创作风格的影响,直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接受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以一种简约化的设计风格创作了很多带有抽象印迹的作品,尤其是受到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雕塑艺术家的启发。这时的中国雕塑都在寻求民族性,意思就是用现代雕塑的语言塑造中国人物,大多是从中国的少数民族人物入手,出现了何鄂、刘焕章、田世信、钱绍武等人的创作,他们的创作都是朝着形式美的方向走。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雕塑艺术家的创作与积极从事装置艺术、走国际化道路的艺术家,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近十多年来,吴为山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就是弥合具象和抽象的距离,找到诗意化表现、情感表现的方向。在我看来,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的作品极为符合写意雕塑的概念预设,而贾科梅蒂则更进一步,在语言上的写意性与思想表现上的精神性有着更深入的推进。应该说,品质极高的雕塑作品都是有写意性的,写意性应该是艺术家创作力和思想深度的直觉性展现。(作者 魏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