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CBD核心,探寻植物中的艺术与我们
“发现:生态&艺术&城市”展启幕
9月29日,由ACBD、北京国际花植设计节组委会联合主办,由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的“发现:生态&艺术&城市”展在北京CBD景观绿廊中心公园启幕,这是北京国际设计周郎园CBD城市花园分会场的当代艺术单元。铁木尔·斯琴、 蔡锦 、萧昱、史金淞、翁奋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参与了展出,展览由艺术策展人、艺术博物馆顾问罗怡女士策划。本次展览得到了参展艺术家、魔金石空间、佩斯画廊及VART的大力支持。
本次展览也是2018年ACBD活动的一部分,恰逢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北京国际花植设计节CBD城市花园郎园分展场盛大开启之际,展览期待用当代艺术的强大表现力来展示对生态与城市的思考,期待着将试图探索将艺术的现实反思力、未来创造力、美学感染力作为城市永生的一种驱动力带到北京CBD。
对话|策展人罗怡
10月26日下午15:00-17:30,由本次展览策展人罗怡主持的“发现:生态&艺术&城市”-展中座谈在朝外大街 6 号 16 号楼 1 层 301 Swanna Coffee 召开,蔡锦、史金淞、翁奋作为艺术家代表,顾振清(独立策展人)、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美术馆馆长)、易介中(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会长)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在本次座谈会召开之际,策展人罗怡接受了新浪雕塑频道记者郑晓曦的采访:
罗怡简介:
博物馆顾问。艺术策展人。优异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创意产业创意管理专业。曾担任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首任执行馆长,[东方艺术]杂志编辑总监,2017设计北京艺术总监等。
有《美术馆》《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正在设计的未来》《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多部著述(合著) 出版。她是“社会能量”、“超级媒体”、“在中国设计”、“开放式原创”、“OCT创意设计节”“Ted BJ设计沙龙”“中英馆长论坛”等多项国际性设计与艺术展览与活动的策展人。她参与过国内众多美术馆如龙美术馆(上海浦东)、设计互联(招商局与V&A合作设计博物馆项目,两国总理签字)、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余德耀美术馆的筹建或项目顾问、目前是红砖美术馆学术顾问。拥有深厚的国际国内艺术资源与跨国合作经验。
新浪雕塑:作为本次“发现:生态&艺术&城市-2018 ACBD 北京暨北京 2018 北京国际花植设计节 CBD 城市花园分展场当代艺术特展单元”的策展人,请谈谈您的策展初衷
罗怡:三年前我因为受邀主持北京CBD区域的一个公共艺术设施的研究问题开始关注这个区域,同时研究了世界上很多CBD的文化现象和活动,我和柏林的朋友一起成立了“ACBD”,觉得CBD这种每个城市最富庶的地方,也应该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精华所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像北京CBD这样一个中国的财富中心,作为对北京经济贡献最大、拥有50万各行业精英白领的区域,艺术文化活动应该有更大空间,正好这也与CBD管理委员会所推动的空间提质工作不谋而合。
作为2018年ACBD活动的一部分,2018北京ACBD的策划围绕生态&艺术&城市展开。 我们把一个植物与人类的话题,以公共艺术为媒介,建构在中国北京CBD这块中国中心商务特区的典范中,期待通过空间艺术实践,为每天在这片土地上奔忙的人们建构和保持一种“风景化”带来的地方感和想象力带来的穿越感。选择自然植物作为开始的媒介与主线,是因为她们是我们赖以生存、滋养生命、实现自身存在的媒介,也是我们最终返回的媒介。当然也是在目前的环境下最容易介入的媒介。
作为推动未来北京CBD区域空间升级和文化氛围的重要项目,本次展览得到了北京市朝阳区CBD管理委员会支持。同期,我们还在北京CBD区域不同的、核心的公共空间举办、号召、发动、联合也被融合入各类型的艺术活动中。这个您在我们的艺术地图上可以看到。
新浪雕塑:您如何看待五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您认为这五位艺术家的作品有哪些内在的联系或者异同?
罗怡:毫无疑问, 铁木尔·斯琴、 蔡锦 、萧昱、史金淞、翁奋这五位艺术家都是我所尊敬的艺术家,作为不同年纪的当代艺术家的代表,我从他们的作品中都感受到一种与当下社会链接的迫切性,独特的个人化艺术语言,传达出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宣传中,他们的名字顺序是按照我的策展逻辑排列的,是随着人类与植物的关系的时间进程有关。他们的作品,铁木尔·斯琴与前文化时代的人类植物认知相关、 蔡锦是情感阶段、萧昱是历史与文化认知中的植物、史金淞将植物的历史认知与现实环境链接、翁奋就完全是全球化的当下了。当然,这个联系是我从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创作中提炼的某一个点进行了串接,事实上,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远远超出这种串接更丰富的内涵,这根线上的每一块宝石都有各自迷人的光泽,背后也各有生动的故事,我想研讨会上艺术家们会有所表达。
展览由艺术家铁木尔·斯琴的作品《原谅2》展开,这主要基于艺术家铁木尔。斯琴的作品常常将对现实的反思“与前文化时代做连结”。艺术家铁木尔毕业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目前在柏林和北京生活。这件作品从2017年十月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塔布斯火灾后的森林焦木中汲取灵感,并对它们进行了3D扫描,制作成雕塑。艺术家铁木尔·斯琴的这件作品象征我们正逐渐消逝的当下,同时也在无从逃避的现实框架中获得慰藉——原谅过去,并对未来保持希望。这件作品的另外一个版本也展出在纽约的高线公园(HighLine Park)。
“我们将跟随蔡锦的作品,步入人和植物的情感链接点。”蔡锦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女性艺术家,自“后89展览”开始活跃在各类国际国内展出中,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具备持续的影响力和魅力。“借物言情,蔡锦是中国当代处理得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一。从洗手池中的美人蕉到符号化的红色浴缸,盛放生命过程中衰败与死亡的预兆,把我们带入多种矛盾的对立中,将让我们有机会在一个完全公共的场合,来到了沐浴这样最私人的时刻,去体味一些人生命题:个体的局限、老化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美的目的……”扫描VART二维码后,策展人将观众带到了第二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链接了自身艺术养成道路上中西文化与美学中的自我隐喻,同时传达出万物有灵、人性价值与独特的现实主义审美特征。”
新浪雕塑:本次“生态&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展的展览地点设立在北京最繁忙的 CBD商务中心,这意味着什么?“生态&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展的定位是什么?
罗怡:首先CBD本身就是各个城市财富最集中、多样化的人群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北京CBD是中心的中心,作为中国商务区联盟主席,也可以说中国各大城市的商业核心区域都会以北京CBD作为风向标和榜样。现在这个区域的已经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区域提升的重要方向,那么相信会对全国是有一个带动作用的。
其实CBD们做公共艺术的迫切性,比起废弃的工业区、荒芜的乡村等等觉得艺术或许是救命稻草或者叫无选之选的地方不同,CBD往往处于一个城市最核心的地带,是一个土地上流着金子的地方,各种办公租赁都是供不应求,老实说短期看艺术并不能为这个区域创造什么直接财富、带来什么旅游价值,但是这将会成为一张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名片,对未来CBD的文化与艺术力提升有深远的影响。北京CBD管理委员会对艺术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和推动,是具备相当长远的眼光的, 即体现了CBD区域自由勃发的文化创意生产力,同时也是城市管理者们努力提升区域品质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品质CBD”的广泛的文化、艺术、生态内涵。
当然,我们因为各种原因, “发现:艺术&生态&城市”展的规模并不特别大,只有五位艺术家的七件作品。不过我们同时采用了发动、号召、参与、调动、融入等各种方式,对CBD区域的公共艺术活动进行联动。我直接主策划的只有5项,分别是“发现:艺术&生态&城市”展、“CBD艺术生态通勤车”、“北京国际设计周CBD城市花园分会场38th PechaKucha Beijing “运转世界的设计力量”主题论坛”以及即将发生的“北京SKP艺术橱窗特展:方力钧” 、“北京SKP艺术橱窗特展: 隋建国”。当然还有分散在各个区域的活动,以及泛CBD区域的艺术空间也都参与到我们这项活动中,或者说我们有幸融入到CBD的整体艺术氛围中。总之,我期待用当代艺术的强大表现力来展示对生态与城市的思考,期待着将试图探索将艺术的现实思考力、未来创造力、美学感染力作为城市永生的一种驱动力带到北京CBD。
第三件作品是艺术家萧昱《不定式2号》。艺术家萧昱是一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当代艺术创作, 先后受邀参展第 49 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 —“人类的剧场”、法国里昂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东三年展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三年展场外项目等国际展览,并在全球著名的美术馆广泛展出。他的这件作品将几千年文化符号性的植物——竹,从富有传统东方美学气质的文化涵义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新的观看方式。调用竹子,铸铜再造,将其所带出的艺术隐喻建立在矛盾与冲击的观念之上,作品既是横贯人类植物文化史的人与非人类关系的现实表达,也可视为其隐喻的人类社会的象征的提问。这种“不自然主义”风格,不拘泥于抽象概念和有机主义,勾画了一个在表面与核心,现象与象征,局部与整体间的交替视野,从而获得了多样性的价值。
新浪雕塑:您选择自然植物作为开始的媒介与主线,您希望本次“生态&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展与CBD的环境、大众之间产生哪些碰撞与改变?
罗怡:非常感谢您这个提问,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基于“生态意识”的艺术创作一直是我个人的一个研究和策展兴趣。“生态学”在世界上成为显学,并且与各学科跨界,是基于工业社会人们的危机感产生的意识自觉。我理解的生态包含“自然生态”也包含“文化艺术生态”,我认为至少需要这两种生态良好,才构成一个可持续生机的当代社区。从自然生态这个角度,我对于解释传达自然、研究自然关系、自然生态修复、自然作为媒介等方面艺术作品都有关注;在“文化艺术生态”方面,作为一个博物馆的研究者,我将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作为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个节点来展开,“公共性”是我长期考虑的首要素。本次“生态&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展基于我的这两个研究兴趣,恰好与一直对区域绿色生态和文化生态重视的CBD管理委员会达成一致,幸运的是,感谢五位艺术家们和佩斯、魔金石的信任,帮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到五位优秀艺术家的七件优秀的作品。
而且我们的展览地点CBD景观绿廊的建设之初就本着公共艺术成为一种区域成熟的标志,一 种可以提升空间品质和档次的途径,曾经获得 2008年北京市第?十四届 优秀?工程、 2009 年度英国景观?行会( BALI)英国国家景观奖(国际类)
( National Landscape Awards)等多个国际国内奖项,也是一个非常有“生态观”的地方。我们的展览集中在人与植物的关系,以点带面,希望从最基本的点开始——公众最关心的呼吸、食物、水,来探索植物与人在地球上的共生关系,艺术家们的表达虽然是个人化的,他们的创作却打开了我、相信也能打开每一位进入到作品中的公众在这个方面的思考维度,可以说,这些作品是面向公众发言、为了公众思考,体现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性的。在这个CBD白领中午吃饭穿行着、居民溜着娃和狗的公园,第一次出现这些“奇怪的东西”,如果我们通过铁木耳胸腔般的植物骨架看到烧焦后的森林,通过蔡锦的美人蕉感受到草木有情,通过萧昱的弯曲的竹子了解硬币的两面,通过史金淞的松产生城市化的反思,而翁奋的球提出为什么海洋是牛仔布……有了感受和问题,就会有互动。
作为对植物在人类文化、传统、精神世界本质的进一步探索,史金淞的《散松集-特1.2》塑造了新的风景。史金淞先生的艺术实践涉及雕塑、装置、绘画、表演、建筑、影像、戏剧实验、观念设计及制造等多媒体系统,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跨界特点。这件作品的“松”是以著名的黄山迎客松作为摹本。而“崖”是将在拆迁工地捡拾的残壁重新雕琢构造,呼应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造园传统。这件作品既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技术巧思,同时继承与丰富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在文化与自然互动中所形成的艺术再现的范式,还赋予其一种慎终追远的肃穆情感: 当我们不得以现代文明进程的遗留物来假装自然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自然? 到底人是与自然共生的伙伴,还是在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的过程中,毁灭自然的同时毁灭自己?
新浪雕塑:作为资深策展人,您认为,目前中国本土公共艺术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去改变?
罗怡:中国本土公共艺术以前就是“城雕”,这一两年当代艺术的马甲穿得也很是耀眼,其中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很多推动公共艺术百分比立法的呼声,但在我看来在所有问题中,政府在钱方面的支持是最小的问题,怎么支持才是大问题——通过不断成熟的机制解决公共领域的审美标准与利益均衡问题是关键。我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主要是广州和深圳的不同公共空间(不是常规的美术馆、博物馆空间)参与策划一些艺术和设计类的展览,主要动因都是企业的区域或空间需要带动驱动,今年感受到了各地政府对“户外雕塑展”爆发式参与,说明文化艺术软实力对区域提升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想公共艺术急需一套可供参考的、实用性的导则,尤其针对涉及公共资金使用的艺术活动,对于谁是发起人、谁是执行主体、如何立项、如何参与、审批等等,要有一套机制;对于作品的选择、决策、否决等要有机制;要建立一套政府、艺术家、公众、作品、专家(策展人)平等沟通的交流机制与对话机会。等等。
新浪雕塑:如果说,公共艺术是一个正在不断“生长”的领域,您作为著名策展人,您如何看待中国本土公共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罗怡:当然是大好趋势。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当代文化思想形态的标志,彰显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千禧一代对办公需求的变化也将公共空间、办公空间、生活空间的艺术化提上的日程,人文关怀以公共艺术这个开放的形式介入社会,介入人们的生活,正在潜移默化的加深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让大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呼应CBD这个全球化的缩影与人类文明精华所在,艺术家翁奋的作品《缝合的全球化》艺术家翁奋期待表达一种“反自我中心,强调多元化,全球共有的观念”。在这件由旧衣服、铁、线组成的装置作品中,在“艺术&生态&城市”这个话题下,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以全球化的名义对地球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的破坏与进行的修复。人们不分性别、年龄、大小,不分语言、信仰、价值观,他们在相同空间的共存。万物各有命运,我们“一体共命”。艺术家翁奋强调说:“我希望大家用开发的方式理解我这件作品。”这种开放的精神,与CBD精神?高度契合。
新浪雕塑:继本次公共艺术展之后,您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精彩的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您有哪些计划?
罗怡:马上我们在北京SKP会推出约半年的“艺术橱窗”项目,同时有几个不同的商业空间、创意园区、旅游园区的项目策划推动中。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文化与旅游工作委员会,针对泛CBD区域,进行一套有高度实际操作性的公共艺术导则的研究,这是一件更令我兴奋的事。我也计划在相关机构帮助下接续8年前我主持的一项世界博物馆里的中国艺术家研究,并继今年向日本新美术馆和红砖美术馆各捐赠353件当代艺术文献之后(感谢30位艺术家和20家机构的支持),持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完整的文献呈现。(记者/郑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