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算(雕塑) 余晨星
穹顶(雕塑) 杨建
改变(雕塑) 安东尼奥·维戈
景中境(雕塑) 朱缘
【艺海撷英】
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在半城山水的芜湖,有着说不尽的江南风情,道不完的徽风皖韵,而这里处处皆诗画的芜湖雕塑公园,巧妙地将雕塑艺术融入山水间,打造出令人回味悠长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近日,由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和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转化·创造”——第七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在芜湖开幕。随着芜湖雕塑艺术馆正式开馆,“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历届优秀方案同期展出。
中国雕塑学会与芜湖市政府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雕塑家,通过八年的努力,使“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这一户外雕塑展览品牌深入人心。从首届举办截至第七届雕塑大展,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精心创作的280余件雕塑作品落成于芜湖雕塑公园。在芜湖,无论是雕塑知识的普及,还是公众艺术素养的提高,雕塑的艺术启蒙作用正在逐步显现,雕塑建设与芜湖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可以说芜湖公共雕塑的建设在营造城市环境、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优秀的作品与持续的学术影响力让芜湖雕塑公园为芜湖市赢得中国“雕塑之城”的美誉,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芜湖模式”也被业界广泛称赞学习。
此次参展作品中,林岗的《清音叩石》、安东尼奥·维戈的《改变》和杨建的《穹顶》获得铜奖。其中作品《穹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观众通过感受镜面形象与作品互动,与自然同呼吸、共生长,艺术家正是借助穹顶内外空间,观察审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状态。沙布莱的《舞者》和朱缘的《景中境》分获银奖,高6米的《景中境》以不锈钢板穿插于现代芜湖城市剪影和自下而上的湖水波浪造型之中,形成转化融合,创造出多重空间的景中之境。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余晨星的作品《天算》斩获此次大展金奖。这件高9米、向上延伸并逐渐缩小的算盘造型仿佛一架梯子,也像通往空中的一道台阶直插云霄。余晨星表示这件作品是在自己原有作品基础上的变体,创作历时半年之久,指向天空的造型传递出“天问”的意象,他希望作品带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能够在互动中产生不同的解读。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表示,雕塑是铸造灵魂的艺术,在芜湖能够看到我国的雕塑公园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骨、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光华。第七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以“转化·创造”为切入点,探讨雕塑在文化使命上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对中国雕塑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给文化的转化与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活力与积淀,探寻文化在现时代的生存空间,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转化”是按照时代特征与精神,对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扩充、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内在生命力;“创造”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完善,发展其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转化”以“创造性”为特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紧扣时代要求与市民需求,致力于文化提升与思想超越,提炼融入现代社会的新内容、新形式,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以建构当代雕塑的姿态与品格。曾成钢认为,雕塑家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表述当代的中国文化,是中国艺术建立自我体系,彰显观念价值的重要手段。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转化才能更好地去创造。“转化·创造”——第七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具有的艺术性、思想性与建设芜湖新生活的社会目标高度契合。“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一次次成功举办,体现出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雕塑生态已经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雕塑公园不仅是雕塑体量的增长,更创造了制作质量与艺术品位的标杆。 (记者 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