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刘水洋《教具系列》个展“典·化”于81美术馆开幕,展厅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温克尔曼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评价造型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偌大的展厅里,仅有几束白光打在白色大理石作品上,余下深沉的黑暗中,别无其他。单纯,肃穆,语言简约亦准确——这是刘水洋《教具系列》作品的最新呈现,2019年3月8日至31日,刘水洋个展“典·化”在81美术馆持续展出。
展厅现场
开幕现场
何谓“典·化”?典:经典,标准,准则;化:转化,衍化,变化。本次展览策展人许向群先生表示,“中国古诗词创作中尚‘化典’,既引用历史典故丰富内容、拓展意蕴。而化典最忌简单搬用,讲究意境融洽,乍看浑似无典,细察方知有典,即所谓‘化典无形’。《教具系列》利用古典范本的外形注入当代观念,并沿用学院写实、考究的雕塑技巧,将改造后的经典‘高贵’‘静穆’地呈现出来,旧‘壳’新‘核’的手法与‘化典’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览现场
众所周知,石膏像对于学习美术的人来说意味着经典与标准。然而,在它塑造专业人员的眼光,培养专业化的思维方式的同时,这种规范化也隐含着一种强制性审美和“标准化”“统一化”的养成,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定式,也成为当下人们反思的对象。文化现象或是文化标准,规范与制度的力量,本身也隐含着干预与控制,从而远离人性原点。
刘水洋以西方经典石膏像为创作出发点,通过不同材质的赋予,以及对其表面的打磨与切割,用新的体块语言解构了既有概念上的“经典教具”,实现了经典的“再生”。这种建立在挪用、解构基础上的衍生,使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卫”“维纳斯”雕像变得既熟悉又陌生,细节特征的含混所产生的疑惑或歧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与深刻的思考。
展厅现场,刘水洋作品
驻足作品前的嘉宾
《被缚的奴隶》《胜利女神》《掷铁饼者》……玻璃钢制的大型雕塑作品在经典原作的形制上大刀阔斧的概括化,塑造出一种魔幻而抽象的视觉感。大块切割形成松弛的体面,材料的质感给人一种包裹的感受,仿佛下一刻就会有一个活脱的形态从中破膛而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
作品细节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刘水洋作品
不同于大型雕塑自内向外的松弛感,诸如《荷马》《力士》《阿里阿斯》这样的半身像则采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整个外貌被切分为无数个小的割面,形成更多扭曲的棱角,宛若在外力挤压下抽离了空气的面罩压缩在肖像表面,给人一种自外而内的压迫感,窒息、凝固,是一种推凿进去塑封包裹与焚烧一般的力量。
作品《柏拉图》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作品细节
另一个展厅中,《柏拉图》则更加抽离了形的概念,铸铝材质的空心薄皮散落堆放在展厅中央,静默亦折射着光芒,虚实相济,又仿佛与观者玩着质与量,轻与重,体积与空间的游戏。
刘水洋对材料的运用成为语言表述的有利佐证。而对于经典的解构,恰似写意对写实的转化与抽象,远看是熟悉的经典,近看却是分散剥离的异化,在似与不似之间重塑维度,不禁让人想到了禅宗关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种境界,犹如一种东方意蕴中对于西方经典的全新释义。
展厅现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员,著名军旅艺术家邢俊勤致辞
当杜尚把两撇胡子画在蒙娜丽莎脸上的时候,艺术史上一切调侃、一切对经典的认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员,著名军旅艺术家邢俊勤如此评论:“水洋提供了新的审视经典的标准,他的作品就是在这种解构之中的新的视觉研究。对经典的解构,也是产生新的经典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策展人许向群主持开幕式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吴鸿致辞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吴鸿先生亦有文评之,“从它(教具)经典的丧失,转换为一个个失去自我表达和个性特征的社会符号,进而成为了另一种更为普遍意义下的社会群体的象征。”
新颖的转换和新奇的效果,使《教具系列》作品在学术性与通俗性上达到了很好的平衡,给人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切身体验。其话语方式的智慧而严谨,既纵贯承接了历史、有多层解读的含义,又观照吸引了大众、有兴趣点及“点化”性的启发。
开幕嘉宾合影(右四为艺术家刘水洋)
宋庄当代文献馆馆长胡介报致辞
展厅现场
刘水洋以“典·化”的策略和路径——通过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实现标准的创新性变化,呈现了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宏观思考和深度审视。在当代史中寻求和确立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价值,通过《教具系列》作品展,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思考高度、人性深度和文化广度。(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