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彬 《船》 水彩
宋彬 《早春》 水彩
宋彬 《颂榕小调》 国画 68×68cm
宋彬 《忆写柬埔寨小调》 国画 68×68cm
上世纪80年代,著名艺术家宋彬,因机缘巧合被安排任教于水彩专业,从此便开始了他与水彩艺术的非凡人生。
在宋彬的人生履历里,曾从事过放牛娃、警察、车工、力工、雕塑工、潜水工、美术教师……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职业却让宋彬日后的艺术发展受益匪浅。
走进生活 面对自然
在宋彬从事水彩艺术的日子里,他创作了许多有关“牛”的题材作品。究其原因,宋彬开怀一笑,“小时候我是个放牛娃呀。”宋彬说:“牛是一种态度,它任劳任怨,只有奉献,不求索取,人们对于它的这种精神给予了肯定,也极为崇尚,我把它作为我的图腾。”
宋彬水彩艺术创作的初期,他的细腻画风并不被认可,因为当时全国水彩画流行笔触很“利索”的画风。然而,1986年5月宋彬来到富春江写生时所创下的作品《船》却打破这一格局。据宋彬回忆,创作这幅画时是在一阵阵雨过后,他带着画具匆忙跑到山岗上,发现江水好像从来没有那样清澈过。数不清的渔家船只停泊在江面上,辛勤劳作的渔民哼唱着渔家小曲,江面荡起的粼粼波纹,使宋彬感到富春江磅礴浩大的气势,也感慨这美妙神奇的境地。他迫不及待地展开画纸,把他的情感投入到画笔上,他用俯视的视角描绘出船只的全貌和船上劳作的人们,画面的水色淋漓之感,突出了富春江人们生活的主题。于是作品《船》就精彩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幅《船》最终得到了画坛的认可,入选“全国首届水彩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宋彬便更加坚定了对水彩艺术的追求。
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宋彬富有代表性的水彩作品大多源自“江南水乡”题材,原因是他在辽宁省工艺美术学校任教期间曾多次去南方写生,就此他便与水乡结下一生的“情缘”。那时照相技术还比较落后,许多画家们都是现场写生,一周最多只能画三幅画。正是这样让宋彬养成了画记忆画的习惯。
当记者问及,作为一位北方艺术家为何能把水乡题材作品表现得如此耐人寻味时,宋彬眉目紧锁了一秒说道:“虽然有很多土生土长的南方画家也在画水乡,但有时候部分水彩艺术家画的水乡作品‘一点都不像’,他们仅仅把水乡的秀美以及水气淋漓的画面感表现出来,但是水乡经历史沉淀的岁月感和沧桑感并没有呈现。”所以宋彬对艺术的追求是画面中内在的灵魂,他的作品中往往蕴藏着水乡一件件或长或短的故事,留给观者细细推敲。
脚踏实地 专心作艺
水彩画,当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项西方引进的舶来艺术,宋彬却认为水彩艺术的“祖先”同样也在中国。中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古老的艺术中陶盆画、壁画、岩画都是用水作为媒介的,中国画也是如此。所以在宋彬看来只要利用水作为媒介创作出的画,其实都可统称之为水彩画。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大范畴的“水彩”被越来越细化,分门别类。
如今,中国的水彩艺术无论从技法上还是在写实功力上都和欧洲传统水彩艺术相差无几,大多数水彩艺术家会在技法纯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艺术元素,创作出符合中国文化的水彩艺术。但是宋彬表示:“中国水彩艺术发展有一个最大的损失,那就是一部分中国人画水彩心态不稳定,做艺术太皮毛。画家如果只从迎合市场的角度出发,那一定是作不好艺术的。”
宋彬认为,当下中国艺术的发展需要年轻水彩艺术爱好者“扎下心来,脚踏实地”去研究。古以今用,推陈出新,取国外的水彩艺术之长,结合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一步一步去完成每一幅创作。只有抛弃常人应有的玩乐,摒弃享受轻松自在,珍惜时间,任劳任怨,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
宋彬常说自己“笨”,就是这种“笨”的心态成就了宋彬。在他看来,水彩跟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都一样,都需要艺术家有为之痴迷和疯狂的状态。
他每天超过十几个小时的时间用来画画,如此往复40余年,他的确做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和疯狂。即便如此他仍然谦虚感慨:“在绘画实践的道路上,我不是成功者,也不是失败者,确切地说我是一个忠实的信徒,更好像饥饿中的乞丐,虔诚的苦行僧,天天乞讨,日日化缘,在饥饱中一路前行,并在前行中有所感悟,提高了心智,锻炼了手脚,坚定了意志,也强化了信念。”(李莹莹)
宋彬
宋彬
1943年生于辽宁复县。辽宁省工艺美术学校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学会会员、辽宁水彩画学会副会长。
1977年,油画作品《向毛主席汇报》入选全国美展,在《辽宁文艺》发表。
1986年,作品《秋雨过后》、《船》入选“全国首届水彩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在《中国当代水彩·粉画选》发表。
1991年,作品《水巷悠悠》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水彩画展,被私人收藏。
1998年,作品《水乡之晨》被选入《中国美术全集·水彩巷》。
1992年,作品《晨》入选“全国第二届水彩画展”并获优秀奖,同年在《水彩艺术》创刊号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