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Paskett The Chair Partnership
安滨水彩作品
安滨水彩作品
写生中的安滨
“融合·跨越——安滨水彩、林琼陶艺展”3月9日在杭州湘湖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展,作为朋友的大卫(David Paskett)特意从英国赶来,观看了这次展览。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安滨和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会长大卫在参加一次国内举办的国际水彩画展上相识。多年来,他们在艺术上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在此次展览中,两位优秀的水彩画家围绕着中西方水彩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两位挚友的精彩对话。
现状:中西水彩互相影响但又有明显差异
大卫:1987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在香港待了5年。最近,几乎每年都会来,我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比如香港、杭州、扬州、桂林等等。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带给我极大的灵感。比如说在古镇上的小摊贩,一堆堆的零食放在麻布袋里卖,我就把这个场景画下来了,觉得很有地方风味,而且这些袋子放在一起,里面是各色的豆子和零食,感觉形式感和色彩感都非常好。我的每幅作品灵感都来源于我的观察。上次去桂林,岩石上的裂痕让我感觉非常好,于是就依据这个创作了一幅抽象作品。虽然我一直是在用西方传统方式进行创作,但是中国元素丰富了我的作品。
安滨:我在英国生活学习过8年,这让我对西方绘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不同在哪里。英国人绘画是很逻辑性的,在他们的画面中不会出现那种随随便便带过去的东西。他们在画面中的表现非常细致,一幅水彩画能让你感觉和油画一样。比如画天空中的云,每一朵都不一样,都有细小的变化在里面,这就是英国人的特点。他们关注事物和表达事物是非常准确的。我们中国的画家在画画的时候,可能更多的会凭自己的一些感觉去表达。英国人画画则是每一笔每一个处理都有理有据,没有什么凭着感觉画这种说法。英国水彩的高峰是靠一批画家支撑起来的。他们在画画的时候认真找准事物的每一个位置,但是画起来却又很轻松,很厚重。大卫在画画的时候也会借助摄影照片作为素材,但仔细看他的作品,你会发现整个画面是非常讲究的,他会用自己的想法来对画面进行处理,他画出的是一幅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一张照片。比如他的有些作品中,画了很多的自行车,他看重的是这些自行车放在一起的结构感。他是利用素材来进行二次创作。在我们国内,现在很多人画出来的就是一张照片,这样就缺少了艺术家的作品本应该带给人们的一种趣味,魅力就没有了。画画的时候,摄影照片只是一种素材,自己的脑子里始终要有一个完整的画面结构,照片只是出现在画面中的一个元素。
当然,相比于西方,我们中国画家在绘画时候,也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比方说在用笔时,我们会用线条勾勒出一种强大的气场,所有的力全部凝聚在一线上。中国人对用毛笔收放自如,有一种感觉在里面。这是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也体现在水彩画中。我在英国的导师看到我的用笔之后,就觉得很有特点。我早期是在学英国的绘画,但是现在我非常注重笔法的一种气韵,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文明就是在不断吸纳中发展的,水彩画也是这样。
未来:加深研究,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
大卫:现在欧洲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刻意去对传统进行改变,以此制造轰动,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作为一个画家,首先是要快乐,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生活,让人感动。画画的本质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出名。水彩画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没有研究的改变那不叫进步。
安滨:对于水彩画未来的发展,首先还是要加深研究。我参加过很多国内水彩画展览的评奖,总体感觉还是太浮,不够饱满,缺乏深层次的东西。我所说的研究也不仅只是在绘画技巧上的,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方说画材和纸张,国内这么多画水彩画的,但是基本上在画材和纸张方面,我们没有哪个品牌是能在世界上立得住的。为了中国水彩画更好地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未来要去不断研究和解决的。 (记者夏超采访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