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东北烈士纪念馆 王焕堤
一曼车运抵东北烈士纪念馆
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出土的机床在烈士馆展出
平生第一次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要追溯到50多年前。那时我十三岁,刚刚考入哈十八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开学两个多月时,班级里通知新生要集体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接受革命教育。那时,正值深秋时节,街道两旁的树木依然金黄,但在萧瑟的秋风里却已是落叶满地。
铅色的天空下,我们列着队来到了位于南岗区上坎儿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沿着高高的台阶,我们从门前白色的廊柱下穿过,进入了黑森森地展馆之内,顿时一股当年伪满警察厅的肃杀之气扑面而来。我们依序参观,边走边听解说员的详尽讲解。一件件烈士遗物、一个个生动的抗联故事,串成了一幅“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历史长卷,最震撼我心灵的当属杨靖宇烈士的事迹。
解说员的解说把我们带入到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里:虽然食不果腹,抗日志士们仍然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夏天还好,有山上的野果充饥,但到了冰封雪藏的冬季,情况就不那么乐观。即使这样,杨靖宇仍带领那些宁愿战死也不当亡国奴的抗日志士打了许多聪明智慧的伏击战,歼灭了许多在装备上无比优越的敌人。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杨靖宇和他的战友们还是被包围了。几天几夜之间,在滴水成冰的雪野上,在彻骨严寒的山林中,壮士们用所剩无几的弹药,一枪一枪地消灭着逐渐逼近的敌人。虽然敌人喊话说,只要杨靖宇和战友们放下武器,走出阵地,马上就会为他们提供丰美的食物,并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们回答敌人的仍是坚定而准确的枪声和应声倒地的一个个日本兵。
杨靖宇和战友们的阵地上已经有好一阵听不到枪声了,被打怕了的日本人,不敢贸然行动,他们小心地收紧包围圈,最后看到了惨烈的一幕:杨靖宇用最后的一颗子弹,击中了自己的头部,与那些先于自己而去的战友们倒卧在一起。敌人们不敢相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杨靖宇和战友们在没有任何食物充饥的情况下,竟然坚持了几天几夜。为了一探究竟,凶残的敌人用刺刀剖开了杨靖宇的腹腔,结果未发现一粒粮食,只有一团棉絮和一些无法消化的草根。
参观过东北烈士纪念馆后不久,一个晨光熹微的黎明我带着一张小小的画纸,面向烈士馆作了一幅稚嫩的水彩写生。虽然当时无从谈起绘画技法,但我用画笔真实地记录下一个少年对抗日烈士们由衷的崇敬之情。
转眼间,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擦肩而过,正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但烈士们当年为民族、为国家面对凶残的侵略者慨然赴死的壮烈情怀,对我来说仍挥之不去。
多年来,我沉迷于绘事,每每用写生老建筑来抒发往日情怀。前几天,也是一个晨光熹微的黎明,我又带着简单的画具,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前完成了一幅新的水彩写生。此时此刻我的所思所愁与50多年前自是有着巨大的不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人永远不能涉过同一条河流。此刻的我,正处在与几十年前的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年代,同时由于阅历的增长,对人生也有新的思索。
1932年秋,赵一曼被派到哈尔滨工作,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为了应付敌人的盘查,组织决定她和满洲总工会书记老曹(化名其青)组成“家庭”,他们的住处成为满总的机关。1933年4月2日,伪满宪兵王文昌殴打电车售票员张鸿渔,电业局(当时的哈尔滨电车厂归电业局管辖)不但不保护工人,反而责骂工人给公司惹祸,激起工人极大的愤慨,准备罢工。赵一曼连夜到电车厂指导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罢工委员会,200多名工人在厂内食堂集会,宣布罢工,并提出五项条件。罢工委员会还散发了《告哈尔滨市民书》等传单、标语和漫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罪行。第二天,全市电车停驶,交通堵塞,秩序混乱。最后,日伪统治当局迫于社会舆论压力,答应工人复工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
作为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重要物证的这辆电车,现外观及车体构造保存完好,仍能开动。这种上世纪初由德国西门子洋行制造的电车是我国大、中城市早期的主要交通工具,完整保存下来的极少。1996年4月25日在纪念哈尔滨解放50周年“龙博杯”有奖征集近现代文物活动中,哈尔滨电车总公司将这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收藏价值的电车捐献给东北烈士纪念馆。2002年,电车总公司拆迁,将电车搬至东北烈士纪念馆东侧广场保存。
东北抗日联军从建立初期就很重视对敌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在长白山、完达山、小兴安岭等丛山密林中建立了许多后勤设施,为前方部队服务。完达山里的“七星砬子兵工厂”是规模最大的一处。
七星砬子群山方圆百余里,山深林密,人迹罕至。厂房由圆木和石头垒成,一共有三个车间,分别建在三处。工厂所用的钢铁原料是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捐献和购买的,还有一部分特种钢材是从敌人手里夺取的钢轨。工人们在兵工厂日夜不停地工作着,除修理旧枪外,他们还研究制造出了各种枪械——“匣撸子”、手提式自动冲锋枪、轻机枪、迫击炮弹、瓜形手榴弹等,供部队作战使用。后来由于斗争形势变化,抗联十一军和六军开始远征,兵工厂和上级失去了联系,为防备敌人进山破坏,他们把机器、工具和原料都埋藏起来。1939年2月,敌人探知兵工厂附近已没有大部队活动,又一次向兵工厂发动了进攻。工人们虽利用有利地形殊死抵抗,但最后只有三名负伤的同志侥幸活了下来。
1955年以来,东北烈士纪念馆多次组织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的挖掘工作,找到了当年兵工厂制造的冲锋枪和轻机枪的梭子,并重新组装复原了兵工厂所用的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