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墙》之二(布上水彩) 刘向东
天津美术网讯 八联画《墙》上,8个颇具素描趣味的“蜘蛛人”悬吊在不同色彩的背景前,正在奋发“涂墙” 。水彩画家刘向东历时一年完成这件2.1米×8.4米的布面水彩“巨制” ,成为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北京画院、广东省美协、深圳市美协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深圳市美术学校、深圳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承办的“生存·状态——刘向东绘画作品展”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
展览近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出的70余件作品以水彩的独特形式,融合人物、静物、风景、动物等不同题材,共同演绎着当代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 。曾经在深圳生活与创作的刘向东,感动于都市打拼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他们虽卑微渺小,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尊严与喜乐?他们服务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该如何面对被漠视的境遇?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也成为他重拾水彩创作的重要素材。
“当时我想画墙,很偶然地看到家附近的高楼上,一排工人在做墙基,那个场面非常震撼,所以就去搜集了很多素材。 ”他以八联画的形式画了8位清洁摩天大楼外墙的“蜘蛛人” , 8种底色带有广告招贴效果,但人物力求展现朴素之感,“体量上也要把人吓一吓” 。
突破水彩固有观念之“墙”
“我们到城市中,满眼看到的都是物质上的成就,但没有人想到是谁在创造这些物质;在城市中,我们所见之处都有打工者的痕迹,但却没人关注他们——人的价值被物质淹没了。 ”刘向东把这些想法灌注在《墙》中,让它不仅具有物理和视觉物象的属性,更让观者直面精神、观念和习惯之“墙” ——“艺术家要突破艺术观念之‘墙’ ” ——更具体一点,就是业界对“水彩”固有观念之“墙” 。
布面水彩的创作是刘向东的特色,而10年前,身居深圳潮湿之地的他还在为媒介烦恼。“那时我用英国水彩纸画小幅人物特别顺手,因为它是木浆的,吸水性不强,我就可以用水擦洗和修改;但这种纸克数不够,在南方潮湿的天气中会变得软绵绵的,而且尺幅只能限制在对开以内,我就感觉不太过瘾。 ”他开始去找不吸水、能修改而不起毛的纸张。2010年,画油画出身的他在纸上刷了一层乳白胶以减少吸水性,“一下子水彩的趣味感、色彩感、体积感都出来了,反复修改都能不失色” ——他改变了纸媒介的肌理和属性,于是“什么纸都无所谓了,我还用包装纸做了底子画画” 。
进而他想,何必在纸上画呢?“300克以上的纸,在南方装裱就得用布托底,不然就起伏不平——那太麻烦了,我干脆画在布上。 ”以布为载体,刘向东的水彩画就有了迥然不同的味道。“非常自由,可以很节省——画不好了就再做一层底子,展览中有好几张作品都是画中有画的——自从用了布面,我没有再浪费一块布面。 ”他笑说。在展览策展人严长元看来,刘向东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实践,逐渐解决了诸如色彩的还原度、画面平整度、深入和修改、时间把控等原本在纸本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创作思路的拓展、风格形式的自由演绎打开了空间,并实现与其他画种并行或超越的手绘表现优势。
人物就是最美的风景
更重要的是,借助布面水彩的方式,他拓展了水彩原有的表现题材和艺术趣味。这种探索在内容上也更加契合了他对于社会领域问题的表现与关注,那些如雕塑般、有骨骼感的冷峻的人物肖像,也正是他对于当代人文化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另一种叩问。展览中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刘向东用水彩的创新技法表现的城市打拼者的精神样貌。这些作品虽然是具象写实,但没有流于简单的形象叙事,而是试图通过对一个个人物无意识表情的捕捉,来揭示当代人在物质化生活中形成的某种典型的心理状态。“我热衷画人物,倒不是因为人物好画,恰恰相反,在水彩画领域人物是最难画的。事实上,我以往的获奖作品也不是人物画。之所以后来偏重于画人物,是想挑战这一题材的难度和高度。在中国的100多年水彩画历史中,人物画的力作还是偏少的。我把画人物作为我对水彩表现力探索的一个试验场,最初就想看看水彩人物画能否达到其他画种一样的表现深度和感染力。 ”刘向东说。
“人物就是最美的风景” ,刘向东并不认为水彩是小品、是轻音乐,他在探索让水彩表现更宏阔的世界;尽管水彩的概念是传统的,但方法和趣味可以演变,形式和语言可以创新,以适应当下视觉审美需要,“我追求的是水彩艺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拓展。 ”
“对我而言,如果水彩是水加彩的艺术,我就可以摆脱经典的某些束缚和羁绊,技术限制和趣味干扰,从而根据个人的能力、经验和直觉去打开一扇自由表达之门。 ”刘向东说。他从即兴湿笔水彩向布面干笔水彩与丙烯混用探索,他对人物特别是都市人物真实生存境遇的捕捉与展示,共同构成了刘向东绘画不可缺失的艺术标识。“对于以水彩画人,我有说不清楚的强迫症——就是有快感。 ”他说。(张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