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致辞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赵云龙致辞
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致辞
天津美术网讯 水彩画进入中国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了,对于当代水彩而言,如何突破传统技法与媒介材料的局限性,探索出具有当代性、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6月9日至2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画院共同主办,黑龙江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省龙美美术馆、德国哈内姆勒艺术纸协办的“寻迹——赵龙水彩画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担任学术主持,《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主编严长元策展,作为青年画家赵龙在北京的首次个展,65件水彩作品呈现了艺术家对于水彩这种艺术媒介的思考和实践。该展览将于6月15日举行开幕式和相关学术研讨会。
艺术家赵龙致辞
赵龙,1975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黑龙江龙美美术馆馆长,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奖者,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专家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教授。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展览最高奖,也曾多次代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赴海外巡展,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官方美术馆及私人收藏。2007年在哈尔滨举办“过程——赵龙绘画作品展”,出版有《赵龙水彩画》等十余部专著、编著。
策展人、《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主编严长元主持开幕式
此次展览涵盖了赵龙近年来创作的颇具代表性的三个系列作品,分别是《邮寄的风景》《傲骨》和《巡》。三个系列创作于不同时期,呈现了赵龙水彩艺术风格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路径。从中观者可以看到,赵龙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从“走向水彩”到“走进水彩”再至“走出水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他对水彩艺术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理念和精神内涵不断升华的过程,彰显出他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一种当代人文精神。
展览现场
其中,《邮寄的风景》系列作品表现的是一组都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景观,以自己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哈尔滨为原点,以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冒着浓烟的旧工业遗存甚至城市村庄相互包围的场景等内容勾勒他对城市发展的记忆,同时反映了社会空间变化给个人生存经验与体验带来的深刻影响。《傲骨》系列带有明确的文化指涉性,松树和光影的塑造以黑色为主,但松树的形式全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水墨图式,它更彰显水彩媒介的自身特质,包含一定的中国艺术意象的表达。《巡系列》是多方面的尝试,它涉及非真实场面的冥想、装饰性画面的构成、发散式的色块堆砌,但这些都没有走向抽象,它与具体的现实场景有关、没有脱离图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面都是媒介的重新思考而引发的创作转变。
展览现场
尚辉这样评价《巡系列》作品,“赵龙明确地把镜头图像作为自己水性绘画的表现语言,他尤其喜爱描绘那些夜晚在灯光或闪光灯投射下呈现的形象,从人的视平线投射出去的光,突然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大地、树丛、房舍和人物,近前的一片光的“漂白”、物体边缘的一道黑影以及长长的物体倒影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刹那间物象的重置,而是这种陌生情境对人的心理世界的模拟与探索。”而在使用图像语言的同时,仍然注重水性媒介特征的发挥,水与彩在此也因图像而获得了新的生命诠释。
《傲骨--31》赵龙,150x100cm,纸上水彩 2015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诸迪认为,赵龙所取得的这些成果不仅因为他对水彩艺术的执着,还得益于他的理性精神和敢于在大破大立中不断前行的勇气。他的每一次转型和自我革新都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并投以极大的勇气,他不满足于既有的成果,总把眼光驻落在远方,体现了一位青年画家沿着传统的路径不断走向主观与自觉,不断与自我对话的创作视角。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涵养下,赵龙的创作不断焕发出饱满的精神意象和强烈的情感穿透力,呈现出更为宽阔的艺术气象,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家,这一点难能可贵,也是促使他能够通达水彩艺术彼岸的关键。
《傲骨--44》赵龙,74x57cm,纸上水彩 2018
《晚安哈尔滨》,赵龙,150x100cm,纸上水彩 2014
《巡--32》,纸上水彩,赵龙,56cm×76cm,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