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董克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2年生于天津,19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天津水彩艺委会副主任。
观自在| 由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京展解读董克诚创作之路
以藏地风情为题材的画家不在少数,但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大多是给人一种眼光猎奇、走马观花之感的“到此一游”之作,能够从精神高度呈现高原性格的艺术作品少之又少,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董克诚则是近年来因创作藏地题材作品而引起业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少数艺术家之一。董克诚创作的《格桑与卓玛》系列水彩作品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坛城》系列水彩作品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亮相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他的西藏题材的水彩作品,从技法表现到精神内涵,都以强烈的感染力令观者受到极大震撼。
首先,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下《坛城》——
故事梗概:坛城是藏传佛教中最独特、最精致的艺术之一。这组作品讲述了僧人扎西是如何通过刻苦学习和修行成为坛城制作师的艰辛历程,展示了坛城繁复的制作完成后即刻被彻底摧毁的神秘佛教仪轨,蕴含着警示众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深刻哲思。
1. 扎西从小生长在藏北高原上,每年一度的法会上展示的坛城让他着迷,那种不可言喻的美直达他的内心。
2. 2500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坛城,这门精美绝伦的宗教艺术代代传承。扎西在佛学院里开始系统学习坛城的制作。
3. 刻苦的学习,使扎西成为远近闻名的坛城制作师,今年法会由他独立担当主创,他翻山越岭去大自然中寻觅最精美的一石一料。
4. 法会就要开始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主寺,各路高僧更是早早赶来,见证这用无数沙粒描绘奇幻佛国世界的那一刻。
5. 彩色沙粒从扎西指间滑进他心中的圣地,这个持续制作数周的神秘佛国正一点点接近完成。
6. 法会的高潮是坛城完美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一刻,在祈福的舞乐里,人们沸腾了。
7. 看到坛城完美呈现,劳累多日的扎西终于喝上一口舒心的酥油茶。他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8. 眼前璀璨的坛城被瞬间摧毁,让人们顿悟那“万千繁华,不过一掬黄沙”的深刻哲思!细沙被重新倾入河中,雪山发出梦幻般的光芒,扎西和乡亲们的心一起被融化了……
董克诚在西藏题材创作上的丰富成果可谓有目共睹,作品如今广受观众喜爱和业界认可,背后是他十几年来坚持到藏区进行艰苦的实地写生所积淀的丰富感受、深刻认知和创作能力。甘南藏区是他经常写生的地方,他极少参团前往,多是利用假期独自一人背上最简单的行囊和最简便的画具,去捕捉最生动的画面。他写生从不摆拍、摆画,而是用最直接的水彩,不拘物像,写其精神,尽管这种写生成少败多,如无鞍野马、赤手捉蛇般艰难,但他无意成败,在刹那生灭间任笔直取,所得皆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鲜活之作。
《一个不知名寺院门前的藏戏》
28cm*41cm
《松赞林寺的午餐》
26cm*18cm
《 松赞林寺辩经》
25cm*35cm
《黎明转经》
15cm*20cm
《远方》
25cm*32cm
《朝佛的人们》
29cm*42cm
《郎木寺转经》
29cm*20cm
《高原小站》
24.5cm*34.5cm
《雨中拜佛》
36cm*25.5cm
《夏河藏女》
47cm*36.5cm
《寺前固路》
36cm*53cm
《路遇》
38cm*55cm
《夏河的正午》
24cm*32cm
《赛马节所见》
54cmx36cm
2019年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风生水起——当代中国水彩画作品展”上,董克诚的组画《夏河散记》前,总是观者如云。这套以40幅写生佳作组成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是作者从几百幅巴掌大小的写生作品里精选出来的。对此,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陈坚在2019年第三期《美术》上撰文赞扬:“董克诚的《夏河散记》画面元素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研究造就了他艺术表现的高超手段,而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沉积也为他如今的艺术创作准备了必要能量。”这套精品画作亦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文化旅游部副部长李群,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陈坚在董克诚《夏河散记》画前。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董克诚:“克诚为人诚恳、处事低调、精研艺事、修养全面,他视艺术为精神道场、生命禅床,追寻的是做人作画的大境界。故无论于事、于人、于物皆看得透、想得通、拿得起、放得下、耐得住。”“多年来只因他不思获奖、不想卖点、心平志实的创作状态和低调稳健的生活态度,使之名与画不符。我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认识,这块金子定会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何家英先生与董克诚亦师亦友20多年,他的评论亦是每个接触过董克诚的人的共同感受:正觉坚毅、踏实进取。让我们用一组镜头来记录他藏区写生之状态吧。
《羌寨的正午》
19cm*26cm
一个调色盒和可折叠的水桶
二、三只笔
几块事先裱好画纸的小画板
放入书包构成他写生工具的全部
在高原负重行动相当于在平原负同等重量的数倍,所以,他的写生工具简捷至极,画面也多控制在八开大小,只为方便与对象近些,再近些。
平时的右手(左) VS 写生后的右手(右)
为了让手中笔更准确地传递自己刹那的感觉,写生时他极少带手套,高原炽热的阳光给他的手和脸留下深深的印记。他以最大的真诚和真意,换回了真正的艺术作品。
《夏河小卖部》
30cm*32cm
《赛马节的藏民》
29cm*21cm
《看藏戏》
26cm*40cm
《玛曲的阳光》
17cm*22cm
《郎木寺听经》
25cm*35cm
《贡巴寺晒佛》
28cm*36cm
《交通茶馆的早上》
50cm*38cm
《甘南藏妇》
38cm*27cm
《 添酥油的喇嘛》
37cm*27cm
《走过晒佛台的藏民》
38cm*28cm
《铿锵三人行》
23cm*28cm
《集市所见》
55cm*4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