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俊坡,著名简牍书法家、学者,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高级职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书法、教材、字帖等十余部,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常用百科全书》编委主任、《中国硬笔书法自学指南》主编、《中国硬笔隶书实用教程》主编。多年研习古文字及秦篆、汉隶等书法艺术,从竹简、木渎、帛书中广采博取,逐渐形成自己隽永飘逸的书法风格。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展出,曾获“1998中国书法百杰”之誉。 |
|
|
|
|
[刘俊坡]:我大约从20多年前就开始接触简牍书法,在研究简牍书法之前,我是写隶书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买到了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影印本。当时我一看,感觉那上面的字和隶书非常地接近,于是我就想:怎么还有这么好的隶书!实际上,那是简牍,不是隶书。从此,我就与简牍书法文化结缘,开始深入地研究简牍,找了这方面的资料学习和研究,但是资料非常非常少。到后来,我就渐渐地把精力都放在了简牍上面,不断搜集各个地方出土的简牍资料,然后临摹研究,就这样从隶书转到了简牍书法上来,所以说我是通过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简牍书法...【详细内容】 | |
|
|
[刘俊坡]:真正的简书,在东晋桓玄废止之前,一直都是在用的,写在木简上,都是有实用价值的,简牍文书共分为书檄、律令、薄籍、录课、符券、检楬等六大类,每类又可细分为诸多小类。我们现在出土的简牍大部分记录的是部队上的事务,比如粮库的记录,部队粮草供应的记录,仓库的记录,还出土了一些日志方面的简牍文物,比如日记薄,这一部分出土的简牍文物都是跟部队有关的。还有一些出土的公文,是政府机关办公的一些记录,出土的简牍文物里也出现了书信。咱们现在全国出土简牍的地方有180多处,但是就一个地方发现了一个战士给家里写的一封信,其它的地方还没有发现过...【详细内容】 | |
|
|
[刘俊坡]:简牍书是中国书法之源头,应为后世诸体之滥觞。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对甲骨、金文之后的简牍书体,进行了概念性的书体分类,一是“春秋或体”,时段为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这个时期字体完全随时代的盛衰而变化着;二是“战国俗体”,时段为战国初期至秦初期,演变着的民间流行体而且在社会上普遍使用;三是“古隶”,时段为秦初至汉文帝时期,为战国俗体转变隶的过渡期,其间秦统一文字,实际上统一的是当时的战国简牍俗体。这三个阶段的简牍字体成为后世诸体的母体,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秦始皇时期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秦...【详细内容】 | |
|
|
[刘俊坡]:我们现在经常说汉简,这么说实际上是因为汉朝出土的简比较多,所以人们习惯称为“汉简”。现在出土的有战国简也有楚简,战国时期的简也出土了很多,楚简也出土了很多,所以叫汉简是因为出土的汉简比较多,实际上也有秦简,在三国时期,还有“吴简”,也就是吴国的简书。“汉简”记录的内容也很多,人们对汉简的印象也确实是最深的,因为汉朝是简牍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汉文帝时期,简牍非常兴盛,当时的简牍好多不再单纯只记录日常事务,而且还写了很多儒家典籍的内容,包括老庄的哲学以及儒家的典籍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哲学家的著作之类,在汉朝时抄写了很...【详细内容】 | |
|
|
[刘俊坡]:简牍的书写工具没有变化,我们现在的创作就是普通的毛笔,普通的宣纸就行,就是写书法的这套工具。简书,在古代,南方大部分写在竹简上,南方竹子多嘛,北方的西北地区,出土的主要以木简居多,因为西北地区干旱,在汉朝时期,敦煌那一带有一种柳树叫“柽柳”,柽柳大部分都是做简用的。古代的毛笔没有现在的毛笔这么精雅,当时就是用一根木棍,劈开几个头夹进去个笔头,就这么写,左手执简,右手写字。我们现在写字都是放在案子上写,在古代是没有案子的,到了宋朝时才有几案,放在案子上写字,那时候顶多有一个小桌子,是不能趴着写字的,所以当时的人跪在地上...【详细内容】 | |
|
|
[刘俊坡]:简书是现代书法的母体,现代学习书法的人,只要他能参考一下简书,他的长进就会很大,会有很大的进步,因为这些字体在汉文帝之前吧,在春秋战国时期,草书都有了,非常成熟,而且还有我们现在写的简化字,这是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因为它是在快写过程中,有意无意当中出来的,它起的是母体的作用,我们真正说学习传统文化,追根溯源,追到什么程度?我们不能看到唐太宗的字就觉得到头了,这不行。最早,郭沫若说两晋之后才有行草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写“永和九年”,结果发现简牍上写了“永和八年”的行草书,所以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我认为是...【详细内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