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第三届桐乡廉政漫画大赛评选结果
- • [公告]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
- • [公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征文启事
- • [公告]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展复评结果
- • [展览]2013中国(厦门)漆画展征稿启...
- • [展览]北京艺博会首推新写实油画展
- • [展览]马泉从艺60周年书画展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蜀山嘉陵画派创始人向中林作品:苍山如海
向中林,1948年生,四川广元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笔墨深受李可染、陆严少、孙克纲诸家影响,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其画意纯真,章法突兀,具有沉雄奇崛,苍劲古拙,重彩轻染,清新俊逸之特点。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山水画家,其作品场面宏大,厚重灵动,远山近水苍柔相济,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的质感,被画界誉为“蜀山嘉陵画派创始人”。
走进津门广元籍画家向中林的画室,不论是墙壁上的佳作,还是画案上尚未完成的画稿,都是以蜀山、嘉陵江为题材展示着巴山蜀水的美丽。自幼生长在雄伟的剑山脚下和灵秀的嘉陵江边的向中林,对家乡环境的壮美秀丽始终记忆犹新,于是他几十年来都在矢志不渝地描画蜀中山水,他的画笔始终在这里挥洒,更在这里探索。
首创“蜀山嘉陵画派”
嘉陵江边是向中林从小生长的地方,23岁才离开家乡的他早已将故乡雄浑的大山、奔腾的江水、喷薄的日出、如镜的皓月印在了脑海中,即便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和三十多年的天津城市生活,都没能抹去头脑中的这段记忆,也未能转移走蜀山蜀水情结。在向中林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九成题材都是表现家乡的美,虽然他也去过其他地方采风写生,但是头脑中寄托最深的还是伴随他成长的巴山蜀水和周围奇特、雄伟、壮丽、美不胜收的风光。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技艺成熟后总产生把家乡美景表现出来的创作欲望,总想把巴山蜀水表现得更充分和完美,画到极致。因此在以后很长的绘画道路上,题材大多数都是以剑门山、嘉陵江这一带的风光为主,这也是我的山水画被艺术界称为‘蜀山嘉陵画派’的原因之一。”向中林说,“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的画作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
向中林在摸索绘画风格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觉得用传统技巧和表现手法不足以展现家乡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秀美多彩的风光,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感悟,他终于寻求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式和绘画语言,那就是以真山真水、大自然为蓝本素材,再利用独创的绘画手法。为了表现蜀山的质感、风韵,向中林独创了“作纸法”,把宣纸根据构图需要做出褶皱,这样有助于表现画作的立体感,敷墨敷彩于褶皱,形成浑厚、博大、壮丽的视觉效果,山体间千变万化的肌理跃然纸上。可以这样说,古来无有这样的画法,当今也没有如此的画法。在这样的褶皱间皴擦点染,大山的立面丰富了,大山的雄奇一览无遗。
向中林还十分注重光和色彩在绘画中的表现,配合“作纸法”,画活了四川山水。他的画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独到风格,和天津所有画家的画都不一样,光影与水墨在这里交融,传统与创新在这里对话,博大恢弘又意境深远,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建立在传统之上的现代美感。
向中林说,自己能画出蜀山、嘉陵江的神韵,浓郁的故乡情结起了很大的作用,家乡的景色时常浮现在梦里。传统山色的主色调通常是石青石绿,向中林笔下的山水创新地使用了红、黄等艳丽的颜色,顿时表现出了太阳带来的生机。向中林画中的山通常与水相伴出现,而一旦出现了水,其上必有云雾缭绕。山、水、云令他笔下的巴蜀山水奔腾在云霞之中,气势恢弘技法独特,雅俗共赏。桅船也是画作的点睛之处,不论在峡谷中,还是在江面上,那桅杆竖立的小船,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更使画面的空间扩展开来,寥寥几笔似画龙之点睛。
广受启迪常有感悟
天津从来就是画坛巨匠云集的地方,向中林退伍留在天津后,幸运地浸濡着传统和现代艺术的营养,也从很多天津老画家身上得到了启迪,比如他的恩师孙克纲。“孙克纲先生是天津国画界的大家,是一名传统绘画功力很强的大师,他的作品以气势磅礴、飘逸奔放享誉中国画坛,但是他去四川采风写生两次后,画风马上发生了改变。起初我很奇怪,为什么孙老去过四川后会有如此的变化,后来我感悟到是因为四川的山水太有特点,表现在画作上张力十足,这种新元素能使老师过去积累的传统功力迸发出来。孙老晚年画的大瀑布表现出了大山大水的浑厚、灵动,就是从这里来的。这让我感受到作画时应该在真山真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悟与绘画功力结合起来,画作才能生动。”
得到启迪后,向中林开始思考另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四川画家守着巴蜀山水但没有出现有特点的山水画家,反而外地画家来四川采风后,画风一下子有了飞跃,有人甚至完全改变了画风,起码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张大千这五位大师级画家都从四川山水上受益匪浅。后来,向中林和全国各地的画家交流时找到了答案,大部分外地画家都认为四川山水已经包括了中国所有的风貌,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全国各地所有的风貌在四川都能找到,高山、峡谷、大江、高原、雪地应有尽有。很多画家到四川看到这些景象,立刻受到了启发,加上他们之前的基础,艺术上的沉淀一下子迸发出来 ,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蜀山嘉陵画派诞生记
以家乡山水为创新切入点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向中林的绘画风格与今日大相迳庭。由于跟随中国山水画大家、“津门二孙”之一的孙克纲学艺长达十年,那时他的画作秉承了传统的水墨画风。当时向中林对传统水墨画创作十分投入,技法风格越来越像孙老,刚开始他很自豪,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感觉自己只是在按照老师的标准复制画作而没有自己的特点。这种情况让进入不惑之年的向中林十分困惑,有时甚至感到了一丝痛苦。
“路不能这样走,不能总学老师的画风”,向中林暗暗告诫自己,于是他在1986年至1987年两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反省自己之前的绘画之路。他不想再沿着以前的路走下去,尽管在模仿老师画作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他更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因为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活路、大路。有了想法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付诸实践了,而最让他举棋不定的便是如何画。虽然他想走一条创新之路,但是这条路的前方方向不明,他也不敢下笔。
这时他想到了让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山水,既然总要有一个起点和方向,不如选择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家乡。“很多大师都在看过巴蜀山水后改变或是充实了画风,为什么我不能以家乡的自然环境为立足点创立一个新的画派呢?纵观一些已经存在的画派,长安画派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为特点;由广东籍画家创立的岭南画派融汇中西绘画之长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金陵画派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其作大多雄伟而秀丽。以上画派的形成大都与当地的自然风貌有关,由于四川画派的范围过于宽广,我便将蜀山嘉陵画派作为切入点。”
于是,向中林开始大胆尝试探索借鉴油画的光影艺术来画国画,并创立了“作纸法”,尝试层次丰富、富丽堂皇的重彩山水。“在创新的那段时间里,我基本上停止了泼墨山水的创作,那是我以前的绘画方式,也是孙老的主要绘画方式。我以前画的山水看不出来是巴山蜀水,但创新后的画作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四川的山水。”
得孙其峰鼓励坚定创新路
向中林的画作变革在一步步地进行中,差不多摸索了五六年,他感觉已经初具雏形了,便拿着自己的作品请老师给予指点。向中林知道要创立新的绘画语言,就要有勇气接受非议,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便不被他人认可也不打退堂鼓,否则自己之前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尽成泡影。当他拿着自己的作品递给孙克纲时,老师表现出了预料中的不理解。随后,向中林想到了津城的另一位书画巨匠孙其峰,他决定去听听这位孙老师的意见。
出乎他意料的是,孙其峰先生在看过他的作品后,说了一句“挺好,就要走自己的路”,随后又说了一句“我用我法,我自为我”,这句话对向中林来说是极大的肯定,这是孙其峰先生鼓励他用自己的手法做出构想,表现自己的感受。“孙其峰老师是教育家出身,他鼓励学生向老师学习方法、原则、道理,但不能和老师画的一样。齐白石大师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可染大师也提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些都说明了做学生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守着老师不放,否则没出路。孙其峰先生的鼓励启发了我,我认定自己走对了路,创新的劲头更足了。”
大师的鼓励让向中林信心倍增,他决定一笔一划、一点一线地继续完善画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完成了飞跃转折,作品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很多同行开始认同他的作品风格和绘画语言。
绘画题材源自生活
绘画题材源自生活
向中林的不少画作中都有太阳,与部分画家不同的是,他的日出题材并非来自想像或是临摹画稿,而是源于生活,这还要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向中林生长在嘉陵江边,每天上山拣柴,即便到了冬天,他仍旧每日穿着单薄的草鞋走完十里山路。每年冬天霜冻时向中林都会冻脚,为了让自己暖和些,他总是一口气登上山顶,中途从不停歇。他每天六七点从家中出门,那时的江面是雾蒙蒙的,到了山头上已经9点多了。这时,太阳已经从江面上升起,照在山上金光灿烂,嘉陵江两岸云雾缭绕,这种人间仙境般的美景便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也成为他绘画的题材。
少年时的艰苦生活,给向中林带来了另一种美的情趣,他认为这种美是从自然中感受而来,没有生活的经历很难在画作上表现出来。“画面上的红色并非是山的本色,而是太阳照射的颜色,给人很温暖的感觉,阳光感十足。冬天温度低,太阳升起得晚,高度较低,烟波浩渺的江面和太阳光结合在一起呈献出了朦胧美,日出之后则表现出了精细的美,让人心旷神怡。”
月亮升起是向中林捕捉到的另一个生活瞬间,“小时候登山时早上天刚亮,西边的月亮还没落下,东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山顶上出现了黄色的光,但月亮还挂在蒙蒙亮的天空中,这种景象我看过很多次,所以把它放入了我的画中,这就是生活对我艺术道路的影响。”
画出最美九寨魂与神
作为一名专攻山水画的画家,向中林访遍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但是极少遇到像九寨沟这样让人念念不忘的地方,九寨沟湖、泉、瀑、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的景色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于是,“画出心中最美的九寨”成了他的梦想。
之前有媒体曾写过向中林第一次去九寨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二十世纪80年代初,那时的九寨还没被开发,是很原始的,向中林是乘着伐木工人的破旧汽车进入九寨的。第一次从九寨回来之后,向中林创作了一幅大型山水画《九寨秋色》。那时的他就很大胆地运用了色墨交汇、光色结合、浓墨重彩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高原九寨的壮美。向中林的这一山水画法在当时的天津绘画界非常独特、少见,在一片表现传统山水的画家中,他的这一画法无疑是“出位”的,甚至有些叛逆,但向中林很坚持,也很自信。他从一开始画画就给自己定下了坚守的目标:笔墨要随时代。《九寨秋色》后来发表在画界权威杂志《迎春花》上,这让向中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同时也让大家了解了在天津还有这样一位画山水的画家。
向中林说:“九寨有‘世界水景之王’之称,那里的湖泊被称为‘海子’,湖面水波不兴,清澈如镜,蓝天白云,远山近树都倒映在湖中,湖水蓝碧晶莹,捧在手中却清澈如镜。它的美是有目共睹的,可为什么真正能够描绘出九寨摄人心魄之神韵的人不多?因为许多人了解的九寨多是表面的东西,而我要画出的是九寨的魂与神。市面上关于黄山、桂林山水的画很多,但是画九寨的很少,因为它已经美到了极致,让很多画家都无从下手。去年我去了三四趟九寨沟,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创作,一批九寨专题画作应运而生,其中我最为满意的作品是一幅名为《九寨神曲》的作品,再现了九寨的神韵。”
去年12月28日,蜀风·九寨神曲”向中林作品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天美时代艺术展览中心开展,《九寨神曲》既是向中林这次画展的展名,也是参展作品中最大的一幅作品的名称,由此可以看出向中林对这幅山水画的喜爱程度。为何向中林对这幅奇峰耸峙、险峻巍峨、瀑布飞流的画如此满意?因为他在画中着重突出了山间的飞瀑。此瀑布非寻常瀑布,而是一个穿过满山的树木喷涌而出的瀑布。山峰的雄浑之势与瀑布的倾泻之势打破了深山的寂静,画面上的高山飞瀑一下子活了起来。金秋时节,层林尽染,瀑布之景就更为神奇秀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