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孟繁禧,1954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自幼潜心学习书法,受教于康雍先生,擅长欧体楷书。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中央电视台书法技法系列讲座中主讲《欧体楷书技法》,编著有《如何临习欧体九成宫碑》《行书入门》《虞恭公碑解析字帖》及《书法创作大典——楷书卷》等十余部专著、字帖。作品在全国各类书法展中多次获奖。2008年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先生发表的文章
孟繁禧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尤以楷书著称,他成熟的楷书风格,端庄典雅,凝重大度,既具深厚的传统功力,又富雄强清朗的时代气息,树立了当代楷书的一种范式,故曾被中央电视台邀请担任书法讲坛楷书主讲,向大众传授楷书技艺。其作品也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1988年在“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翌年在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主办的“秦声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中又获最高奖项,其书艺颇受书界同仁和收藏者青睐。
孟繁禧的书法立足于传统,在广采博取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新意。他不主张对传统的书法技巧做过多花哨、无聊的“创新”,也反对过分吸纳绘画元素塞入书法的所谓现在书法流派。他常说:“创新是继承的延续,应产生于自然而然之中,表现于含蓄仿佛之间。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更明朗谈到:“创新是在自然而然之中,不知不觉之中,仿佛含蓄之中产生的一种创新。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不是矫揉造作而得来的。”
孟繁禧楷书的根基,很明显是唐楷和魏碑。楷书作为书学基本功,历来认为唐楷是楷模或范本,其中欧阳询又属典范,习书者由此入手,多获成功。孟繁禧深谙此理,故尤倾心于欧阳询书法的研习,劲挺峻利的点画、端庄紧凑的结体,在他集欧《九成宫碑》字的龙门对中有鲜明的反映。魏碑是清代中期碑学倡兴以后才流行的书体,皆在纠正帖学的日趋柔弱,加强用笔的刚健凝重和结构的方正雄强,从而扭转了书艺的衰势,并涌现出一批碑学书法名家。孟繁禧也注意到了历史上这条成功的经验,悉心临习北碑,在《弯凤和鸣团扇》、《唐人诗句对联》等作品中,其点、钩、撇、捺的点画和方正匀衡的字姿,就颇具魏碑遗韵。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历代碑帖,汲取所需之长,如虞世南的疏朗、柳公权的圆厚、王献之的秀润、唐经的端秀等等,将碑帖、晋唐熔于一炉,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现今的楷书风貌。观其成熟作品,用笔刚柔相济,凝重中见清朗。其楷书瑾守法度又非古人翻版,保持端整基调又灵动多姿,意趣宁静、和谐,不燥不霸,格调雍容、旷达、不卑不亢,极富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
孟繁禧这种楷书风格和情趣的形成,自与他的人品、个性和艺术追求有关。他与人为善,待人真诚,办事认真,热心公益,却又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默默地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辛勤耕耘。他曾自白:“我赞美沙漠中负重行进的骆驼,不求尊贵与奢华,只在执着的追求。”“我了解自己,深知我这块地里只产玉米,若拔出玉米改种水稻,很可能会落得颗粒无收。”“没人骄人的成绩,没有显赫的声明,但我在恬淡中耕耘。”这些话也确实指导着他的实践,他担任海淀书法家协会代主席后,从2004年开始,就多次举办书法展,提携后学,如2004年12月,举办《海淀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展出作品102幅,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2005年,举办《一勺书法展》,展出成功后,为优选的17名中青年书法家发行作品单行本;2006年《“墨华集”第三届海淀书协会员展》,又为会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同年9月,又协助海淀文联顺利举办《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在他的带领下,海淀书协的活动办得生机蓬勃,充满活力,一批批新生力量也脱颖而出。他还是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常年为系书者授课,无保留地传教学之诀,他要当“书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此的心胸、抱负,怎能使他的书法不洋溢恬淡、和谐、高旷、豁达之气?“字如其人”、“书为心声”,在孟繁禧身上得到了真正的统一。
孟繁禧先生也兼擅篆、隶、草、行褚体,点画、结体虽异,格调、意趣极为相近,笔法也甚多一致之处,可见其书风已很成熟。然他仍在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相信孟繁禧先生的书艺必定会更上一层楼,创出更耀眼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