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办的《当代摄影研究与实践》课程目前正在进行中,该课程采用的“艺术中心+工作室”方法采取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或可为中国的摄影教育乃至艺术教育探索一条新的路径。作为指导教师之一,艺术家王庆松针对中国摄影教育问题接受了艺术中国记者的采访。
艺术中国:能否就您的经验谈谈中西方摄影教育的区别?
王庆松:西方的摄影教育比较宽泛,更多的希望给学生一个抽象的东西,让你去想。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比较开放。老师希望看到学生之间的争论,哪怕挣的脸红脖子粗,只要你有自己的想法,能说,坚持去做,就会出现一种新的东西。
在西方,老师很少有能留校。在这个学校毕业,老师一定要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才有可能再回到这个学校,即便如此再回到原来的学校也是非常困难。这样的选择老师的模式,使学校教师之间形成了互补和交叉。或者学校会请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这些都是被允许的。
国外毕业展很多都不成熟,但是这些学生一直在做和他本人有关系的作品,都是一些亲身体会。国内的一些学校,更多的是跟老师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抛开了学生的个性,简单的按照老师的意愿进行指导,致使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独特性。
艺术中国:现在国内的毕业展存在着很多作品雷同的现象,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您觉得现在的摄影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庆松:对毕业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模式化,单一化。毕业生的展览一般都是10几人,但是看他们的展览觉得也就是2、3个人的展览。指导老师可能会很多,虽然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方向,但是交叉点太多。
我们的学生从院校里出来相对模式化,个性化的东西太少了。这不仅仅是摄影教育的问题,更是艺术教育的普遍问题。
现在的学校太过商业化,产业化。这样给艺术学习的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艺术生进入到正规院校之前,就在学习上花了一些钱。学生会觉得我上学欠了一些钱,于是他在学校的时候就会接一个片子来拍,这不能说绝对的就是一件坏事,但是从学生的心理上就会有一定的压力,他迫切的希望从经济方面解放出来,他对学习的态度就会有一些变化。一些学生在国内读附中,然后出国进行深造。一开始并不能发现什么问题,但是越到后来就会发现自己会跟不上,这是因为他的教育的惯性。他希望得到的仅仅是灌输,只是简单的接受,不能自主的进行学习,他不能适应国外的教育环境。
我们国家不太赞同个性发展,更希望一种集体式的发展。这种想法就导致了现在毕业展雷同作品非常多。甚至在课堂上,如果你的作品有一点和大家不一样的,老师就会纠正你。老师就质疑,这个作品到底是不是摄影,到底和摄影有多远,和我们的教育有多大差距?包括,学校老师教学的近亲发展。比如老师毕业后留校,本身就存在着原有教育机制的延伸。他还会按原来的系统来教学。归根到底还是教育大纲本身,教学框架有问题。
艺术中国:目前三影堂正在举办“名师+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形式有别于传统摄影教学,作为导师之一您觉得这样教学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王庆松:现在院校对摄影和多媒体的课程设置非常多,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可以出来。三影堂这样的教学方式,人比较少,交流就会更多,并且学生对教师也有一种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对随意和松散,教学老师之间的领域也比较广泛,这样的教学格局非常重要。
我们希望在三影堂的教学中可以摸索到一些可能性。三影堂所做的教学首先必须是好玩的,是不能有框架。只有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放松心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
艺术中国:您认为学习过绘画之后从事摄影,和单独学习摄影有什么区别吗?
王庆松:不管学绘画,或者学音乐,总会带着之前学习过的信息进入到摄影领域。
我在专业做摄影之前学习绘画。绘画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对模特,场景。在我现在的摄影创作中,就会对画面的色彩、构图有更主动的要求。纯粹学摄影可能对画面的构图和色彩不如之前学习绘画的敏锐。摄影是需要很多工具进行辅助的,但是绘画是需要形象的。学习绘画的人对画面的创造性可能会更好一些,单纯学习摄影的可能技术上更专业些。
艺术中国:在影像泛滥的今天,您认为摄影的专业性体现在哪?
王庆松:现在的摄影非常容易,设备的便捷,从事摄影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摄影泛滥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我觉得胶片能让我停下来,有大量的时间停下来去思考。
作为一个专业从事摄影的人,和游客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摄影的尊重和严谨的态度。胶片摄影的时间相对较慢,这就会让艺术家更珍惜拍出来的每一张照片。在拍摄和冲洗的过程中,给了艺术家一个反思的时间和过程。我认为,只有以一种珍惜的、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摄影,才是一种专业的精神。而这种专业的精神,需要更多的是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