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宣布,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对此,外媒反响很大,认为读书几乎成为中国人一件近乎奢侈的事,立法出台后,书籍的作用可能如同LV,懂得阅读的艺术成为中国人身份的新象征。
据法国欧洲时报网刊载的《阅读入“法”,法古还是法外?》一文指出,中国人的读书率较低,所读书的广度和宽度也有限,官方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同时,更应注重在阅读什么、怎么阅读、文化传承、思想批判方面的质量提升。文章摘编如下:
将个人阅读纳入国家立法,引来一些争议。然而,这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话题却令人忧心:尽管中国是全球每年出版图书较多的国家之一,但中国人的读书率却相对较低。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公布的调查,去年中国人均阅读4.39本纸质图书,这一数字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中国人每天用于读书的平均时间仅为15分钟。
对于中国人的阅读问题不仅国家层面发出了声音,外媒对此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度,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刊文探讨中国人为何不再读书。文章将焦点放在过度物质化对中国人心态造成的影响。
的确,在电子工业产品充斥生活的今天,读书几乎成为一件近乎奢侈的事。在中国,多见的是人们忙着用手机刷微博、看微信或玩游戏,鲜见读书的人。
在信息传输有限的年代,不阅读代表知识贫乏和信息闭塞,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阅读的价值却被弱化。信息纷杂而造成的各种网络怪象往往更具杀伤力,而阅读真正的力量恰恰在于其可以给读书人带来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让其在乱象面前能够保持清晰的判断力。
减少了信息获取功能的阅读作为慢生活的代表,本应更接近阅读的本质—享受。然而,有分析人士犀利地指出,中国人正远离读书之乐,这从“厚黑学”、“成功学”大行其道就可看出一二。另一个例子是,被称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天书”《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中文版受到意外热捧,有人认为这恰恰证明书籍对于中国中产阶层来说已成为一种装点知识身份的象征,其作用与路易·威登无异。
阅读习惯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上述阅读现状也反映了人们的浮躁功利心态和“忙忙碌碌”生活现实。
是否阅读只是一颗洋葱的表皮,阅读什么、怎么阅读、文化传承、思想批判才更接近问题的核心。因此,中国官方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同时,更应注重文化质量的提升。向来以本国文化为傲的法国人一直推崇的“文化例外”原则虽然因其极度排斥文化商业化而被视为文化保护方面的极端政策,但其重视文化对公民素养的塑造态度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