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周凡恺
前一阵子,在下于某网站无意中看到了几张1952年发行的宣传画,真的是感慨万千。我就如进入了虚幻的梦境,一觉醒来,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我们的确有过这样的宣传画吗?如果真有,那世界简直是太奇妙了,起码也可以这样说:噢,原来我们如今苦苦探求追索而又不得其解的东西,实际上前辈们早就那样做了,而且做得风生水起。
说句实在话,这些宣传画,从艺术上讲是有些粗糙的,更不会是出自什么名家之手,但这并不是问题。这些画作之所以在六十多年之后还能瞬间吸引成千上万人的眼球,关键还是它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艺术家所关注的究竟是什么。然而,在进入这些“内容”之前,在下还是想先说说时下的画家或曰美术创作。如果你稍稍留意一下的话,便可发现,现在满街筒子都是画家了,而且画家们都很“著名”,画家们还都师出有门,顶不济的,也是哪一门派再传弟子的再传弟子。那么,无宗无派的又该咋办呢?好办啊,“挂靠”到哪个所谓的画院不就万事大吉了,实在连画院大门也找不到的,索性把自己的名片印上各种子虚乌有的头衔不就大功告成了吗,反正也没人深究。有人问:这么多的画家是怎样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呢?有人答:谁让收藏和艺术品市场如此火爆呢!无论是伪画家,还是伪收藏家,实质上他们的眼中只有一个字,就是“钱”。对此,在下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大浪淘沙,珠玉自显,想以此获名得利,恐怕并不像其想的那般容易。相反,如若以此为契机,培养出来一大批书画爱好者——注意,在下说的是书画爱好者,而绝非学了几天水墨就可以挂牌的画家——又有什么不好呢?假使将他们的那一点点创作技能,引领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层面去,不也可以称之为“双赢”吗?
还是回过头来看看1952年的那组宣传画都是些什么内容吧!第一幅题为“发展想象力”,其倡导的理念比如今高明多了。而在“关于生的问题”中,画面已直接写上了这样的文字:妈妈,弟弟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其注脚为:这时正好是性教育的机会,不可捏造故事欺骗儿童,可以用小猫小狗小鸡的比喻解释生育的事实。“关于死的问题”一幅,画面上也有这样的文字:你可以告诉他花草会死,小鸟也会死,死是生命的停止。其他还有“好奇心并非破坏”“妒嫉与公平”“勇敢与惧怕”“情的发育”“同情爱护”等。在“勇敢与惧怕”中,画家告诉家长:不要让他怕高或走狭板,不要让他畏缩不劳动,不要让他怕黑暗。最为超前的,是在“情的发育”和“同情爱护”之中,简直就是画家们开给当今现实社会最好的良方。画中的文字说,子女不可溺爱,也不可不爱。失去了爱,情绪暴躁,体罚责骂,不是教育,适度的爱护,儿童身心健康,像花草得了雨水阳光一样,欣欣向荣。此外,还“鼓励小朋友喜爱动物,发挥同情心,进展正常的情绪”……
无语。我想,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现今的画家、教师或家长,看了这些曾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宣传画,会想些什么呢?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
上世纪50年代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