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粮仓(壁画) 郝大鹏 孙继任
又是5年过去,又是全国美展壁画作品展,又是中央美院美术馆,也仍是侯一民、邓澍、常沙娜等老一辈壁画家共聚一堂——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中央美院、中国壁画学会、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中央美院壁画系、中央美院美术馆共同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壁画作品展”上,全国著名壁画家和当下壁画创作精品共聚一堂,少了上一届宏大叙事的全景画的集中展示,新的创作趋势却也蓬勃发展。
壁画《迷逝》 ,强调块面、元素的分割与交叠,线条、色块的穿插与跳跃,通过解构的船体,破碎的阴影,多透视的空间叠加,描绘一种迷幻的超时空效果。作者张魁、张怡、周佳敏以船为创作元素,借助三维软件设计与推敲,运用分解、错位、重组等手法处理模型空间,试图将数码技术与壁画技术创作相结合。路五云、周萍创作的《林鸟荟萃》则更为炫目,这件以碎玻璃镶嵌工艺配合LED灯的美丽作品,安装在北京地铁8号线林萃桥站。“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看的展览。 ”侯一民先生所言非虚呢。
最大的艺术包容性
也并非说本届壁画展少了全景画,就没有大主题。等人创作的4米×20米的工笔重彩《万国来朝》呈现盛唐气象;在埃塞俄比亚非盟会议大厅的《升腾》 ,汉白玉和錾铜贴金方式创作的作品,寓意发展及稳固非洲的民主、人权、经济的主题;反映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民族复兴之路的创作在展示空间中也随处可见。“5年来,中国新型壁画以稳健的步伐不断满足全国各地文化建设的需要,完成了相当数量的表现时代风貌和历史文化的新作,包括一批大型的全景画和地铁壁画群。同时根据壁画创作发展的需要,在尊重壁画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即壁画艺术与环境的依存性和作品的公众性之间,紧扣时代脉搏,放手做大文章,突破既有程式,拓展表现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实验性的探索,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性设计,紧随时代发展,满足人民审美多元需求的形态多样的作品,呈现出壁画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介绍,评委们从参加复评的182件壁画作品当中,评选出入选作品159件(含20件进京作品) ;入选作品展现了近5年来中国壁画的发展趋势与丰富面貌。这些作品规模庞大、气势雄浑,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生活正能量,反映了人民的精神和时代风貌。同时,参展作品无论是从对金属、陶瓷、绘画、雕塑、综合材料的运用,还是现代工艺的参与,以及声、光、电等媒介的使用,与建筑环境相适应的手法都被用于创作,显示出壁画创作从表现形式到制作工艺上最大的艺术包容性。
升腾的爱(壁画) 王淼 李永炜 马彧
壁画姓壁
的确,当代壁画早已不是在永乐宫的墙上画4米多长的线条来比拼功夫的时代了。以铜版腐蚀手法来创作的《漕运印象》 、青石材质的《孔子圣迹图》 、玻璃壁画《森林之歌》 、丝绸和锦缎“织”成的《在水一方》 ,都让人忍不住想要摩挲它的质感;皮纸上用矿物颜料和金属箔“画”下的《印象西域——情》一片绚烂多姿;木材、瓷片、沙土、陶片、烤漆……在壁画领域,对材质和媒介的选择,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创作者没用到的。
“新兴壁画,如果我们从1978年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36年的历程了。36年间,很多壁画、全景画,已成为城市、单位、机构的代表性文化符号。虽说壁画是小画种,但它所表现的是时代最强音,因为它直接面对千百万群众。 ”侯一民认为,这一“不以画种来定义”的画种,其公共性,决定了材质的实验和探索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最传统的手段、最先进的工艺方法,都能在壁画上有所展现” 。
王淼、李永炜、马彧以皮革创作的《升腾的爱》 ,展示母爱主题的同时,在壁画形式拓展上亦有亮眼之处;于丽敏以纸本创作的《前尘——记忆的缺口》 ,美丽的蝴蝶引得众多女性观众驻足拍照;、郝大鹏、孙继任的《粮仓》更是一件夺目又宏大的作品——美术馆、四川美院美术馆、收租院陈列馆三馆一体的美术馆群,建筑总面积23000平方米,由10个异形建筑单体组合而成,其外立面采用瓷片镶嵌技术,用彩色填缝剂,依靠工人和老师、学生集体粘贴打磨完工。等人取材本地风土人情、校园景象、学生生活,将春华秋实的艺术创作梦想,以壁画形式从底到顶完全覆盖,呈现出一幅15000平方米的建筑全景画面——在将建筑艺术化、艺术建筑化的过程中,创作者又一次重申了“壁画姓壁”的基本原则。
是的,哪怕材料和媒介多酷多炫,“壁画姓壁”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秘书长表示,壁画总是与一定的空间环境紧密相关,它必须同空间环境协调一致;从设计创作的角度来讲,壁画设计的整个过程都是对于一定空间环境的构想与改善的过程,它必然参与到对空间环境构想的变异中去,成为某个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壁画设计不能是一种任意的、自由的构想,而是一种受到规范与约束的艺术创作活动。“如今壁画的界限模糊了,评判标准也成了问题。但我始终认为,‘时代、人民、传统’是评判壁画作品的主轴,作为公共艺术,不管用什么媒介,壁画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无法改变。 ”侯一民说。在同时展出的第三届全国壁画大展中,安装在上海地铁7号线后滩站的声光装置,创作者为它取了《珠光人影共徘徊》的诗意名字,融入了以模糊控制为技术手段的统计设计,使作品的视觉效果告别了点、线、面的运动方式而转向空间矩阵的变化:多彩的透明管子中,球体随着音乐的起伏而上上下下,这一以新技术的应用与视觉语言的挖掘为目的的作品,是不是走错了展区?——以侯老的标准而言,你觉得呢?(张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