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4年12月11日,在三峡博物馆四楼,市民参观“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当天,《扬州八怪书画展》开展,共展出90件作品。
2014年12月11日,在三峡博物馆四楼,《扬州八怪书画展》上的郑燮墨竹图。
天津美术网讯 “康乾盛世”时期的扬州,商业繁荣、文人云集,以至有“天下名士,半在维扬”之说,而“扬州八怪”正是这一时期活跃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群体。12月11日,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四川博物院携手策划《扬州八怪书画展》开展,来自两馆馆藏的90件(套)书画真迹为重庆市民揭开了传说中“八怪”的神秘面纱。据悉,此次展期将持续至2015年3月8日,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
郑板桥在画中分享心得:画竹应注意笔墨层次
据介绍,作为国内收藏“扬州八怪”真迹最多的四川博物院,此次带来的55件(套)参展珍品中有40%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幅长96.5cm,宽136.3厘米的《墨竹图》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它正是出自“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之手。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这六个阶段。四川博物院相关负责人陈舒介绍,郑板桥所画的墨竹、兰草家喻户晓,本次该馆共带来10幅他的真迹。“而这幅《墨竹图》中,郑板桥除了描绘出飘逸灵动的竹叶、竹竿外,还讲述了自己画竹的心得。”陈舒说。
记者看到,在画卷左侧,隐隐约约可看到郑板桥从右至左写的六行字:“纸外之竹更多于纸中之竹,竹外之风更多于竹内之风。有笔墨之处固是画,无笔墨之处亦是画……”其大意是说,画竹应该注意笔墨层次的运用,远近、轻重的不同,往往能呈现出别样立体的关系。
齐白石等人亲笔题字
李鱓4张图册变40厘米图卷
同样是以墨竹为题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扬州八怪”中另一位高人李鱓的《墨竹图卷》恰好也现身本次展览。三峡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管晓锐介绍,与郑板桥描绘的细竿劲节、坚韧挺拔的墨竹不同,李鱓擅长绘风中之竹,枝摇叶舞,富有动感,笔墨简率豪放。
令人费解的是,这卷《墨竹图卷》原本是有4幅装订成册,而如今铺陈在展柜中的却只有被装裱后依次排开的3幅。这是为什么?故事还要从78年前说起。
1936年,李鱓的这件真迹原名《墨竹图册》,被曾任《华西日报》社长、四川著名革命烈士王白与所珍藏。当年,听闻近代文学家陈衍到访成都,王白与便携收藏已久的图册前往拜访,并请求陈衍在画册题字。殊不知陈衍平生最爱墨竹,对这幅珍品更是爱不释手,便向王白与索取其中一图,又嘱咐其可将余下三图改装成卷。王白与无奈之下只有应答,没想到自己为求题字而来,却失一图而归。两个月后,近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也恰逢受邀到了成都,王白与也相邀观赏《墨竹图卷》,齐白石在听闻真迹由“册”变“卷”一事,便在卷末题词“白与君能让人,可谓慷慨……”的字迹。
除了齐白石、陈衍外,张大千、黄炎培、林思进等数位文化名人都先后在《墨竹图卷》后题字,以至于如今画卷长达40厘米,其中不乏许多调侃之语,在图卷末尾依然清晰可见。1950年底,图卷几经辗转,才被捐献到筹建中的西南博物院(今三峡博物馆)。
“扬州八怪”是清中期活跃在扬州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书画家群体,也称扬州画派。因他们的艺术风貌背离了当时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画派而以怪著称。之所以称他们“怪”,是因为她们在作画时不守墨规,离经叛道,再加上大都个性孤傲清高,行为狂放;在用笔上,奔放自如,不受古法约束。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六、七人之多,较为公认指:汪士慎、郑板桥、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