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局部
虽说中国隋代就有了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中国年画和流传甚广的《芥子园画谱》都是对绘画作品通过摹写上板,然后印刷,不是现代意义的书画作品原样复制出版。
中国古代书画名迹历来强调流传有序,指下列两种情况之一:要么有清晰可考的传承脉络,要么是文本著录。初唐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历来被看作书画著录之祖,该书记载了当时秘府及私人收藏以及寺庙壁画,有晋魏以来名画 293卷,壁画47幅。晚唐时期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既是一部绘画通史,又兼书画著录。
宋以后,随着书画名迹数量的积累,自开国初期,朝廷即重视对古书画的寻访。至徽宗,内府收藏日趋丰富,于是将所藏历代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画谱》,后又将书法名迹编成《宣和书谱》。《石渠宝笈》是继《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之后,清代乾隆、嘉庆两代帝王主持编纂的大型书画名迹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又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共二十八函。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书中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分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辽宁省博物馆,而流落坊间的也数量可观,近年在国内外拍卖市场出现,无不价值连城。
晚清民国私人收藏家崛起,《过云楼书画记》、《岳雪楼书画录》和《虚斋名画录》都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书画名迹著录,其中过云楼藏画约1/5,虚斋藏画约1/4,分别成为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最压轴的藏品。以上书画名迹著录,只是以文字形式对每件作品的内容、基材、尺寸、印鉴、款识,收藏流传的印鉴、题跋,装裱形制、瑕疵等倍加详细记载,但不是画册。
德国A•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石印技术是图文印制新的阶段。它的原理是:将图文稿平铺在石版上,涂以脂肪性的药墨,使原稿在石版上显影,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胶液,使图文以外的石质略为酸化,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无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着墨而显色,这样图文就可以按原样印在白纸上。这种印刷技术于19世纪中下叶由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印刷教会宣传品传入中国,然后在上海开始盛行。但它仍然是通过摹写纸样然后上石板印制,此时出现冠以画家名字的画谱,并不是原作复制的画册。它与木刻水印一样无法表现绘画原作的复杂机理,特别是山水画的皴法,只能通过格式化的删简达到形似,这种画册对后来学画者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
珂罗版印刷,才是艺术品复制出版的真正开始。它赖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照相机为前提。1852年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发现经过铬酸盐处理的明胶膜层曝光后表面会发生硬化的现象,1867年至1871年间德国慕尼黑摄影师阿尔贝特根据这一原理,在玻璃版基上以类同石印的方法用于实际印刷。至关重要的进步是书画作品制版印刷的依据是来自照相底片。可喜的是这种印刷技术很快于1876年从日本传入中国,现在拍卖市场上看到的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的各种珂罗版画册,就是中国书画名迹真正的原样著录开始。(孔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