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广场布展“晒画”
阿姨们品评作品
梁文秘书长(左一)带领书画队伍送春联
笔会中,老哥俩互相学习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在黄河中下游广为流传的《九九歌》把冬日的寒冷分层次、分阶段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就在一年中最为寒冷的“三九”时节,记者经过21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位于长江支流汉江中游的中国书法名城——湖北襄阳。一下火车,扑面而来的竟是一股久违了的温暖。
襄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始建于西汉初年。史书记载在周宣王当政的时候,这里已经有镇了,若从那时算起,这座小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真正的城,厚厚的城墙、宽宽的护城河,丝毫不比那些帝王之都逊色,但是分明又没有那样沉重。这里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美,或许正是如此才历来都是藏龙卧虎之地。三国名相诸葛亮、名士庞统,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文学家皮日休,北宋书法家米芾都曾隐居于此。历史造就了这座城市内敛的性格,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谦逊、平和、涵养深厚而不张扬。记者这次走访的是襄阳市襄城区老年书画协会,从这些书画爱好者身上,记者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品格。
襄城区老年书画协会成立于1996年,由区人大前主任陈治乾任主席,中国工艺美术研究会会员梁文任秘书长,起初只有22个人,并不起眼。但经历18年的不懈努力,至2014年底已发展成南山、顺安山、卧龙、航宇4个分会,总计人数达168人。可以说,这支老年书画队伍现在已经成为襄城区,甚至是襄阳市不可或缺的一块文化招牌。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以梁文秘书长常挂在嘴边的话一言蔽之:“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能拥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已实属难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说起来容易,但若是要长期坚持并乐在其中,谈何容易。更何况还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空说无益,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支队伍真真切切的行动吧。
记者走访时正逢襄城区老年书画协会顺安山分会搞社区活动,活动地址就设在社区内的科普文化广场。这里说是广场,其实就是临街的一块空地,简陋得只有树。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正在布置展览——用尼龙绳将树一棵挨一棵连在一起,将一些未装裱的书画作品用小夹子夹好挂于绳上。微风吹过,掀起一层“白浪”,这大抵就是“书画海洋”最形象的展现吧。
梁文秘书长介绍说:“顺安山分会是我们襄城区老年书画协会的一个分会,举办这次活动一是将近期会员们的创作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二是为社区居民送春联。分会是没有活动资金的,所以在展出的场地上就没那么讲究。”
如此“晒画”记者还是第一次见,据顺安山分会会长许亚超说,像这样的活动一年有两次,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入选条件也很简单,只要是有作品愿意拿出来让大家欣赏都可以参加。
广场上的人渐渐多起来,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谈笑着。几个在画前交流的阿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们指着一幅山水画作品聊得津津有味,从笔触、设色、构图等多个方面进行点评。看到记者上前,她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也不太懂,就是喜欢。”朴实的话语,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
会员许忠宪深有体会地说:“这种展览的好处是不受展区大小、水平的限制,所以特别受拥护。人大多有这种展现的欲望,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这些是老年人最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也是老有所乐的具体表现。我们这里的社区美术一直都是这样开展,像美术馆那样的展览我们办不了。我们也不评奖,挂在这儿就是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种最基层、最原生态的画展,让社区的文化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广场中央,送春联的活动开始了。在临时搭建的两张桌子拼起的画案上,梁文秘书长带着几位襄城区老年书画协会的老师和顺安山分会的会员们共同挥毫,吸引了众多的围观群众。上到80多岁的老太太,下至几岁的孩童都在仔细地看、慢慢地挑,选择自己心仪的那副春联。这些春联载着这支老年队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三九”时节的冬日,送来春天般的温暖。
襄城区老年书画协会一改我们平时对老年人学书习画的旧观念——自娱自乐——他们一方面勤勤恳恳苦练技艺,一方面不畏辛苦、默默无闻,向社会积极奉献。
这支队伍怎样从一个22人的小组织发展壮大到168人的大集体,其中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想必身为秘书长的梁文比谁都清楚。从研究授课内容到约请老师,从拉赞助到开展活动,无一事他不是亲力亲为,而这所做的一切别说丰厚的报酬,甚至连工资都没有。若不是真心喜欢这份事业,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并坚持18年?梁文秘书长感慨地说:“我们起初很难,没有上级部门拨款。都是大家出于爱好,自觉自愿地来参加。我们有些老师在襄阳的书画圈也是颇有影响的,但来这里授课分文不取。大家都把这里当作一个大家庭。像南山区分会会长何庆刚,他自己本身是个企业老板,对中国的诗词、书法特别喜欢。他在协会非但没有从中获利,反而每年自掏腰包给大家组织活动、买奖品。鄢梅青的家离活动中心很远,腿脚又不方便,倒公交要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有这份热情,坚持给大家上课。我们这个队伍能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在这个书画的大家庭里,无论是教授、企业家,还是农民、清洁工,只要能按时上课和参加活动,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里既有面向大众的基础课,包括绘画理论、现场讲座,也有高级班和研讨会。套用现在时下很流行的一句话:“总有一款适合你!”
除在活动中心上课和组织活动外,襄阳老年书画协会的骨干还肩负着对小学生的书法教学工作。罗新民老师不无担心地说:“现在年轻人对文化的继承太薄弱。他们是伴随着电子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考试的时候画圈、打钩,上网敲字,连汉字都不怎么写,更何况是拿毛笔写书法。长此以往,中国的文化靠什么来传承?年轻的、成名的书画家他们不做这些事情,一是觉得掉价儿、掉身份,二是因为无名又无利,搞这些岂不是劳民伤财?所以我们要办青少年书画培训班,要把中国这些优秀的、有特色的文化传承下去。”一群可爱的老年人为祖国的传统文化殚精竭虑、默默付出,他们不求名利、不讲排场,只盼有一天能桃李天下,孩子们能人人写得一手漂亮字。
记者这次襄阳一行还有一个很真切的感受:襄阳虽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城市,但书画氛围还不浓厚。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棋牌室、麻将桌,而画廊、画室却甚少见,人们的思想概念依然是重物质而轻文化。襄城区老年书画协会能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蓬勃发展,似是沙漠里的一块绿洲,让人欣喜也令人心酸。欣喜的是文化沙漠中还有这么一群为书画而痴迷的人们,他们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心酸的是这块“绿洲”是这样的默默无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个问题又岂止是襄阳一处?随着国内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书画必将成为书画界一个不可不谈的问题,仅仅维持“老有所乐”是不完整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老有所为”。(孙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