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南京广厦美术馆
居民们参观书画展
著名画家龚文桢(后排左三)和小朋友们
天津美术网讯 今年70岁的邓明月大爷是南京鼓楼区湖南路天福园小区的老居民,他在这里已经住了14年。从他家出来往前走50米,也就是位于天福园小区中心广场的左侧有一幢四层天蓝色小楼,楼门入口处的墙上挂了很多块牌子,包括小区物业管理处、居民活动中心等。但这些牌子都不及楼门顶上的七个金黄色大字醒目,上面刻着“南京广厦美术馆”,左下方有“全国首家社区美术馆”字样,右下角题字刻着“沈鹏”及其印章。
邓明月退休后经常会过来这里转转,他平时喜欢在家练练书法。自从家门口开了这个美术馆,邓大爷的日常生活中就增加了一项内容:看展览。成立于2002年4月的南京广厦美术馆定位是社区美术馆,顾名思义就是为方便居民服务居民而办的亲民美术馆。13年来,南京广厦美术馆已经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展览300多场,而且大多数展览都是名家荟萃,水平“高大上”。像邓明月大爷一样,身处南京繁华路段天福园小区的居民们都知道这个美术馆,只要有展览了,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过去参观,享受高雅艺术带来的精神食粮。广厦美术馆从天福园小区进而辐射整个南京,甚至在全国都闻名。
这是全国第一家社区美术馆,而且一办就办了13年。说起广厦美术馆,不能不提到一个人。
翟优这个人
翟优很忙,越是临近年末他越忙。他的手里随时拿着一个快翻烂了的黑皮本,他摊开让记者看,上面密密麻麻列着每天的工作安排,一项一项条理清晰,每完成一件他都会打上钩,像这种笔记本他已经用了十几本。在记者采访前,他刚从美国回来,又马不停蹄地一边投入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一周年工作会议筹备中,一边还得为参加省政协会议而忙碌。记者到达的那天晚上,他还抽空为几天后赶赴台湾参加书画交流展的南京画家徐培晨、张广才等送了个行。
“我恨不得能分几个身,呵呵。”翟优笑着说。刷微信朋友圈,翟优的内容更新很勤,平均每天都有三到四条,而且只晒一样:工作,都是跟书画有关的。春节前几天,光送“福”字送春联活动他就发布了十几条。翟优科班出身,曾就读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江宁科学园管委会工作,负责宣传事宜。就在人人羡慕、差不多都要挤破头进管委会工作之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在2000年辞职了——孤身一人投入企业设计、包装的市场之中。谈到这个,翟优丝毫没有后悔,因为他心中始终存有一份中国画情结。他最早从1993年起画中国画、收藏中国画,并介入市场推广,开始探索艺术市场的经营之道。为此,他下海后成立了南京金盏花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一门心思搞起了文化生意。
2002年,他的生意伙伴南京广厦置业集团董事长沈长明找到他,提出合作思路,想在广厦集团开发的天福园小区办一个文化会所,请他来策划。在当时走南闯北眼界颇为开阔、圈里文化资源丰富的翟优看来,这个文化会所如果换作他来主导,一定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样子。既然设在小区里,肯定要为周围居民着想,所以他大胆提出“社区美术馆”的理念,得到了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的支持,并题写了馆名。2002年4月26日,广厦美术馆正式开馆,翟优担任馆长。
广厦美术馆面积达800平方米,位于整幢楼的二三层,全年免费开放,平均每月推出1到2次展览。与其说是个美术馆,其实更像普通的书画室,装修简单朴素,透着基层范儿。在二三楼楼梯间挂着历年来的活动照片和书画作品,二楼是少儿美术教育教室,三楼是展厅。在记者采访时,恰巧没有展览举办,不过楼门口对面的围墙上还张贴着2014年12月份举办的一张大幅少儿书画展广告,很显眼。
别看美术馆很“迷你”,13年来许多大腕级书画家都曾来这里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包括南京当地的高云、喻继高、徐培晨、言恭达等,全国知名的有吕章申、孙克、龚文桢、杜滋龄等。一开始就打造高规格高质量的展览,得益于“弘扬优秀书画艺术”的建馆思路。此外,广厦美术馆还特别聘请沈鹏、廖静文、孙克、左庄伟等近20位国内知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为艺术顾问,保证了展览的学术水准和艺术层次。经过13年的精心耕耘,这里已成为连接社区居民与书画艺术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既然美术馆开在社区里,展览也要体现出社区特色。2012年1月,江苏省美术馆馆长高云就把自己的首个个人书画展办在了这里,没有开幕式,不请名家捧场,只是邀请一位105岁的居民来剪彩。展厅内摆了一圈椅子,高云坐在中间,完全开放式地与观众聊艺术,倾听他们对作品的看法。临近春节,高云还送春联给居民,活动办得热闹又亲民。“居民喜欢什么,就展出什么”,高云说这才叫真正的群众文化。
美术馆不仅举办名家名作展,也给老百姓办展览,从2012年起,美术馆又推出社区美术节,至今已办了三届。80岁的洪基老人住在马台街社区,与天福园小区只有一墙之隔,提到广厦美术馆,老人连说“这是社区一宝”。2011年,他的两幅山水画作就曾在这里展出过。洪基一直对传统书画情有独钟,退休之后,由于没什么休闲健身的去处,老人只能在家看看书或是画上两笔山水打发时间,闲散之余多少有些枯燥。2004年的一天,他送小孙子去天福园幼儿园,意外发现幼儿园边上居然有一家社区美术馆,从那以后,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在南京,成规模的美术馆不少,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要看个画展还真不是很方便。现在美术馆办到了家门口,我站阳台上就能看见,只要门口挂了横幅,就说明有展览,去趟菜场的时间就能看场画展了。”
这样零距离接地气的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书画爱好者的审美品位和创作水平。在展览举办的同时,名家讲座和培训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刘予红是一名退休的护士,她爱好绘画。刘予红告诉记者:“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欣赏精品,也可以在这里画画,还能在这里接受来自各地的书画名家的指导。”不只是老人,少年儿童也是经常光顾美术馆的常客。美术馆二楼专门办成青少年美术教育中心,开设美术班和书法班,常年招生。此外,美术馆内部还办有报纸《广厦美术》,成为居民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每年美术馆还会进行一些评选,选出居民心目中最喜欢的十大画家等等。
在广厦美术馆开办10年之后,翟优把目光再次放远。2012年6月,在他的金盏花文化公司原址,金盏花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揭牌,定位依然是高端文化艺术平台,宗旨依然是“扎根于社区,为基层百姓服务”。和广厦美术馆不同的是,金盏花文化艺术中心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综合,包括摄影展、油画展等,力求贴近社区居民。虽然占地500平方米,但金盏花文化艺术中心环境更优雅舒适,颇具艺术气息。紧接着,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目标,在美中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翟优又于去年7月在美国成立了金盏花艺术中心。2014年11月和2015年1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美国创作研究基地”和“中国国家画院美国创作研究中心”相继落户在纽约,真正实现了让美国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中国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愿望。
金盏花又名常春花,初一开花,花朵密集,花色鲜艳夺目,花期很长。从南京到纽约,翟优的理想脚印就像开在早春里的金盏花每走一步都是一处灿烂。
社区美术馆能走多远?
广厦美术馆之所以能坚持开办十几年,其实有着一条不可复制的成功之路。首先,它的生存土壤丰沃肥厚。南京是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这里的书画艺术底蕴深厚,书画市场发展蓬勃,造就了天然良好的艺术环境。广厦美术馆所在的天福园小区就住了将近10多名南京当地的书画家,傅抱石的儿子傅小石、“金陵牡丹陈”陈培光、洪谷子、李正刚等都生活在这里,无形中给小区增添了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把美术馆开在这里,无疑比其他地方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取决于经营者眼光的高低程度。在南京文化圈拥有资深人脉,在南京商界又能打能斗的翟优的确是个实干家,他的很多想法和意识既超前又很扎实。在这13年里,经他一手策划和推动的书画展览不计其数,而他也善于吸取经验和找准方法。如何吸引居民兴趣,如何引导居民的审美观,如何提升名家和居民之间的交流,如何推广美术教育,这些都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构思和创意。
但具备了这两点,社区美术馆就算成功了吗?未必。光靠民间力量和民间资本来打造纯公益纯慈善的文化服务平台是不行的,背后也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在这13年里,鼓楼区政府也给予了广厦美术馆很多支持。翟优说,在初期举办的展览活动中,很多就是在商业操作模式中完成的,比如让企业家出赞助费,然后赠送他们名家作品;比如广泛邀请企业家来参观,增加作品成交率。在采访中,翟优也不只一次提到如果政府能够放宽政策,在财政上给予无条件支持,那么社区美术馆这块“蛋糕”会越做越大。
自2002年中国第一家社区美术馆诞生以来,武汉、广州、北京等地先后出现了30多个社区美术馆。这些美术馆几乎采用同一种模式:地产商提供场地支持,专业美术机构和策展人负责具体运营,产生的费用由地产公司来承担。但是一个专业的运营管理机构和准确的定位才是成功的关键。好的机构可以带来优质的艺术资源,准确的定位才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社区居民。在这股热潮过后,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能有几家呢?10年来,有的社区美术馆声名不再,有的则艰难维持,例如广东的时代美术馆是由广东时代地产公司投资兴建的,虽然大多数的展厅可以免费参观,但是平时参观的人少,原因是展品的更换频率太低,居民看过一次之后就不愿再去。
如何令社区美术馆真正服务于民,这才是经营者们亟需思考的问题。(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