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开幕式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副院长马新林、艺术家陈建坡、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和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袁武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5月28日上午,由北京画院主办的“水月相忘——新加坡艺术家陈建坡书画篆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艺术家陈建坡先生的书画作品80余幅,篆刻作品20余方。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水月相忘取自禅宗的《五灯会元》“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相忘,方可称断。” 断除妄见,就是超越意识的束缚,澄明感悟,洒脱自在。水月相忘正是艺术家对“物我两忘”的认知,此次展览集中体现陈建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最全面的艺术探索与成果。
热情的观众请艺术家陈建坡在画册签名
陈建坡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出生于广东,13岁时离开大陆迁往新加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深藏于内心,曾经是一位刻印少年,到南洋后进入西洋画系,学习素描油画,毕业后开始专攻中国传统书画,并于二零零一年获新加坡政府颁予艺术界最高荣誉——文化奖章。
观众认真观看陈建坡的书法作品
当天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副院长马新林、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袁武和艺术家陈建坡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袁武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新加坡的艺术家,陈建坡先生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精神的笔墨,又有当代艺术的风格,彰显了艺术家的个性。
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则表示:陈建坡的作品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书写样式进行绘画,一种是具有明确标识的个人风格的作品,从“水月相忘”的表现可以看出陈先生是一位具有哲学意味的艺术家。
观众在观看陈建坡的篆刻作品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先生认为:从陈建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坚持,新加坡是一个国家化的国家,世界文化都在那里融合和展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陈建坡的坚持是带有浓郁东方文化的乡愁,既有东方文化精神,又有中国水墨意境,同时受当代文化的影响,吸收抽象等经验,将其与中国的笔墨和写意相结合。他的人物画更是体现了其对人生和东方禅意的体验。
展出的篆刻作品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副院长马新林表示:艺术家能够在书画篆刻方面都很精通,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国际的眼光和胸怀,陈建坡的绘画结合了西方的装饰感、构成感和色彩感通过自己的胸怀表现出来,其中不仅有中国禅意的精神,更有自己的个性和面貌。
展览现场
《水月相忘》 136cm×68cm 2011年 轴
此次展览分为两层展示,并划分为“水月相忘”、“人间世相”和“痴黠随心”三个部分。“水月相忘”系列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作品里只有鱼和月是具象的,那些“红色符号”全是抽象的表现。作品中常常会有两条游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双鱼是很古老的生命力象征,但陈建坡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画双鱼,只是为了表示“形影”,犹如水月,都是虚实,具象与抽象也是虚实。“水月相忘是禅宗的一句话,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太过执着。”
“人间世相”展示现场
《缠脱只在自心》 136cm×68cm 1999年 轴
“人间世相”展示的是陈建坡的人物系列作品。陈建坡充分利用南洋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新的手法表现中国传统与南洋题材,这个系列经常表现印度人、新加坡印族传统的大宝森节、印尼峇厘的街边小贩、兴都庙,及中国旅行途中所遇见的民间素人。在现代化与环球化的变化中,对传统坚持、对自身文化执着的人,我觉得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大美”,陈建坡这么说。
“痴黠随心”展示现场
《开天辟地》 119cm×67cm 2014年 轴
“痴黠随心”展示的是陈建坡的书法和篆刻作品。痴黠轩,心斋,是陈建坡画室斋号。他早年自定的这两个斋号,仿佛是一份命定的缘,预示着他艺术生命伸展的轨迹。随着生命的成熟和因缘感悟,陈建坡的创作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具象到抽象,进入了物我相忘的“随心”境界。
据悉,展览将于6月4日下午1时结束。(作者 郑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