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礼记•月令》中曾提到:“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薪火可以相传,即便燃尽火种仍能够继续流传,而柴火温暖生命,有生之年也可照亮黑暗。薪,本意为薪柴,可引申为思想体系、学术精神或传统技艺的传承。“薪”与“新”同音,仿佛在提醒我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不应忽略青年一代自身持有的时代新风貌。
人类文明以篝火煮食为起点,跟随时代的发展,薪火技艺也在不断进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校的几位青年教师在与国际友好院校青年艺术家就“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扎根民族技艺是艺术学科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这一话题以“薪火文化”为沟通载体共同策划了本次国际青年艺术交流展。
2015年11月20日,“燃——首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暨学术研讨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红门展厅拉开帷幕。开幕式结束后,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会主办的“第四回青年教师沙龙”从本次预展的策展理念出发,针对“工艺美术的岔路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首先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本次展览以‘薪技艺’为核心,以‘燃’为主题,寓意引燃开端。陶艺、金属、玻璃、漆艺、纤维等作品运用火的元素抒发艺术真谛、激发创意火花。本次展览展出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109名青年工艺美术家在各自领域内的探索实验之作,希望可以以此为起点,推动当代工艺美术文化的发展。”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姜鸣也在致辞中表示:“传承与创新、时尚与工艺、学术与社会通过这样一个展览紧密连接在一起。本次活动是一批有理想的年轻人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 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中探讨薪火如何传承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命题。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探索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并与学术探讨为根本点,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寻找工艺美术的发展出路发起了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的发起人、策展人代表、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讲师刘润福在上台致辞中表示:“今年的首届《薪技艺》国际青年艺术交流展仅仅是个开端,明年,东京艺术大学将继续承办《薪技艺》国际青年艺术交流展,日后将会有更多的的展览等待大家。我们期待更多的“薪”伙伴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壮大《薪技艺》的力量。让我们携手点燃工艺之薪火,重燃工艺之精神。”
青年教师沙龙由清华大学史论系主任陈岸英主持,诸位相关领域的青年教师就“工艺美术的岔路口”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薪技艺”艺术家刘润福、王晓昕、杨佩璋、岳嵩、李静及艺术史论系青年教师郭秋惠作为嘉宾,与观众共同探讨当代工艺美术如何抓住时代脉搏,传承创新薪火技艺。
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讲师刘润福就学院的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问题大胆提出两个问题:“岔路口”是在何种背景、何种环境以及语境下出现?这种背景、环境以及语境的存在是否合理?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讲师岳松认为,工艺美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传统工艺美术的生活环境与当代社会环境大不相同,当今的设计思维讲求效率,而传统思维注重传承。继承传统与跟随当代的两种发展方式之间本就不存在二取一的抉择。两者可以得到协调互融。
嘉宾发言
工艺美术系漆艺博士后杨佩璋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从漆艺的教学实践角度分析当下工艺美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学院工艺美术应不应该艺术化 。他认为艺术可以引领审美时代的风潮,不论是漆器的发展与漆画的发展皆应落实到手工艺的发展上。即便是艺术品也离不开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同纯艺术(例如绘画与雕塑)之间应当有所区分。工艺美术的教学还是应当偏重于手工艺这个方面。
嘉宾发言
工艺美术系玻璃艺术助教李静就自己的研究领域——玻璃工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工艺美术若要脱离当今时代是不可能的。其实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处在岔路口,这种现象才能证明工艺美术是不断发展的,不仅如此,每个艺术门类都在面临岔路口。生活在改变,时代在变革。玻璃工艺和油画有很多共同点,皆为西方外来学科,中国绘画史上一直不断强调“油画民族化”,而陶瓷占据主流 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却对玻璃工艺的发展鲜有问津。玻璃工艺的技术与审美习惯皆来自西方,这样反而使得玻璃工艺在国内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在创作更不受限制。他也希望工艺美术中的其他门类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不要禁锢思想,创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也十分重要。
现场嘉宾各抒己见
工艺美术门类中的陶瓷、金工、玻璃、漆艺、纤维等皆与火结缘,透过器物可见技艺。传承传统技艺、弘扬传统审美的同时尊重各国艺术的多样性是本次展览的关注点。国际青年艺术展旨在培养传承薪技艺的年轻力量、弘扬民族技艺,展现当代青年风貌,尊重各国多元文化。本届展览以新时代的青年手工艺实践者为主体,力求体现国际青年学者的学术风貌,推动现代薪火文化的发展。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