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禤思在讲座中发言
骆芃芃教授在讲座中发言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11月24日上午,“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新趋向以及展示方式的当代转型”学术讲座在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隆重举行。讲座就当代篆刻的发展新趋向及展示方式进行深入讲述。现场逾500人参与了讲座。
据了解,广西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在全国书法高校具较高地位,书法篆刻专业学科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推动下,书法系应运而生,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教学师资日益增强,教学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是广西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成立10周年庆典,为了响应中国画学院打造篆刻,刻字等特色专业的建设,突出重点,提高学生专业创作水平,此次特聘全国篆刻专家骆芃芃教授开展本次学术专题讲座。
中国篆刻艺术起源于殷商时期,是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演化发展而来。在古时候,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关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物件,基本材料是由金属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公元十三世纪,许多文人与艺术家不再使用金属与工匠,开始自己动手刻印,材料逐渐使用石材。正是材料的更替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文人墨客通过自己的双手用到与石材刻印,传达自身情感与表现方式,这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篆刻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从而一直发展至今。
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授予骆芃芃教授聘书
“进入21世纪,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经济文化的强盛与发展,中国本土文化的复兴给人带来的审美情趣发生很大程度变化与提高,过去人们固有的一些审美观念在今天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变化。受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传统文化艺术逐渐呈现出多元走向,中国的篆刻文化也逐渐受到许多国外民众的喜爱与认知。”骆芃芃说道,过去,篆刻艺术多数是在艺术家自己书房进行的把玩、展示、雅集的小物件,局限小的空间与语境。经过不懈的发展与努力,在2008年,”中国篆刻“向联合国进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最终于2009年9月30日取得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名列其中。中国篆刻事业在国际文化传承发展中渐露头角。
讲座现场
讲座中,驼芃芃教授以篆刻文化发展为切入点,细致地讲述了篆刻文化在我国历史脉络中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壮大,最后申遗成功的过程。对其中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细致讲述。对篆刻过程,包括材质、印泥、受刀辨别、把玩方式进行认真阐述,并深入分析了一些名家的篆刻作品,现场收到热烈反响。在当代篆刻艺术展览方式的讲解中,骆芃芃强调,要“改变展览方式,转变主客态度”。在过去,许多展览方式存在与观众互动体验死板、不真切的问题存在,观众在展厅的身份为客,难以真正融合到展览现场与展示作品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突破后,终于摸索出一条可行性的展示方法——通过改变展览环境使观众态度“变客为主”,通过展览现场部分装置的摆放,琴艺的演奏,茶艺的品评,展示方式的多元化等等,使展厅环境、展品及观展三者融合,使观展者真正成为展场的“主人”,赋予观展者丰富的感官体验。
讲座现场
在当代篆刻艺术未来发展趋向的讲解中,骆芃芃说道,“篆刻当代的转型,需突破习惯,突破视觉障碍”。在当今,有一个特点颇为明显——习惯成自然,一些行为方式、方向、特点逐渐地成为习惯,久而久之造成审美疲劳,一些老习惯的表现作品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期待。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意识中、在视觉常规中的突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传统积累与多方面修养的发展过程,需要借鉴多元化的艺术思维与艺术累积所达成的融合与突破。在提到发展改变“度“的问题时,骆芃芃说:“改变的过程有个‘度’,否则过度就成了‘怪’。而度的把握没有尺子,这不是量可以衡量的,而是审美高度的体现。注重传统的积累可以使人有更多的空间和余地去丈量好改变中‘度’的问题。新观念的产生形成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这种新观念的产生是由多种文化艺术滋养出来的结果。”
在讲座最后,现场举行了聘书授予仪式,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向骆芃芃教授颁发了聘书。至此,整个学术讲座活动圆满结束。(记者 覃帅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