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4月10日下午,由红砖美术馆主办的“我们的未来”展览在红砖美术馆开幕,王智远担任学术主持,吴小军和夏彦国联合策展,晋华担任展览总监,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馆长朱迪斯·尼尔森(Judith Neilson)女士提供赞助。
展览共汇集陈昕鹏、段建宇、冯立、关小、雎安奇、厉槟源、李景湖、梁硕、林科、石青、陶辉、王卫、辛云鹏等十三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和未完成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项目。所有参展艺术家都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并积极探索如何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来思考和介入复杂的现实。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带有独特的个人思考,而且植根于中国当下的现实,具有在地性。
白兔美术馆馆长朱迪斯·尼尔森(Judith Neilson),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红砖美术馆特邀学术主持王智远,联合策展人吴小军、夏彦国以及展览总监晋华等人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式。白兔美术馆是一家主要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美术馆,馆长朱迪斯女士认为,中国目前有大量的优秀艺术家,但很多人的作品没有机会得到展出,她希望将本次展览持续下去,每年都举办一次。“我们的未来”展览只是大家的一个起点,中澳两个美术馆从这里启航,接下来将有一系列的合作来持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
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向朱迪斯女士表示了真挚谢意,同时也介绍了此次展览的举办情况,“在整个红砖美术馆的发展规划中,一直希望把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呈现给大家。有很多成功的艺术家,是支撑一个美术馆发展的栋梁,这次的青年展,我们站在整个国际视野之上来选择参展人,更加关注中青年艺术家对中国在地性的实践、艺术实践。只有融入这块土地,对话这块土地,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动、有所表达。”
正如闫馆长所说,“我们的未来”展览重点不在未来,而是现在,即如何以立足于未来的历史观去思考当下的现实。在这里,“我们”也不基于一个既有的身份概念,而是一种更为包容的看待世界的态度。尽管所有参展艺术家全部来自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只关系到中国范围内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这些艺术家个人的思考和面对现实的角度为观众认识、接近并介入当代现实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据吴小军、夏彦国两位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分三部分,一是通常的视觉呈现,但并非以视觉呈现为主,展览对视觉各方面的展示只是表象,而更在意活动后面的对话、参与性,包括未来的学术出版,与观众的情感互动等,这是划分展览的三大部分,并且成为支撑展览的一个总体活动。参展艺术家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通常的,个人向个体经验转换、集体经验初步尝试的艺术家,具有在地性,实验性和梦想性,另一类即是已经开始了群体行动的艺术家,像“石节子”这样的项目就是不只是在工作室里制作完成的作品,它从一开始便具有了社会性,关注中国语境里生发的作品。
这也和展览题目相契合,可以解释为何叫“我们的”未来。据策展人夏彦国解释,“这几年中国的当代艺术往往和西方产生两者比较,本次展览在选择艺术家时,更希望从中国语境里找到一些由中国语境生发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去和西方比。我们只管在中国语境里这些作品是不是有意义,仅看中国发生的一切,中国的发展跟西方国家都不太一样,所以无法比较谁好谁坏,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是本次展览的初衷。不谈中国或是国外的概念,也是希望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所以我们设计这个词的时候不是很清晰,也不想讲的很清晰。”
开幕式最后,学术主持王智远回答了观众对“展览发生缘由”的提问。他说,在参与白兔美术馆的中国收藏后就有种强烈愿望,希望能回到中国,去探讨中国人的当代艺术。目前中国的几次大的当代收藏都是西方人资助,拿到国外去,进入国外社会。“在中国发声”的想法,随即得到好友朱迪斯女士、闫馆长的支持,“我们的未来”展览就这么发生了。赞助没有任何的前提,作为一个本土的参与者来讲,完全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愿望去做的,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关注、收藏和梳理的事情发生。
观众在观看作品
本次展览持续至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