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一场凸显上海海派文化艺术特质的展览
天津美术网讯 我们邀请70余位上海籍和目前居住在上海的艺术家参展,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与观者一起讨论关于“吴侬软语”的话题。
所谓海派文化,它应当被视为吴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艺术宫全新推出“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邀请展”,通过三个板块300余件艺术作品来凸显上海海派文化的艺术特质,展品囊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类型。
上海话很年轻,却成为发展最快、最具特色的吴语方言。上海话的主要特点是一种真正融汇了古今中外的南腔北调。尊重差异,平等交流,不讲规范,没有权威,这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上海的艺术家在个人创作中始终秉持“独立精神、独创风格、独特技法”,分而不群,互容共生,形成了所谓“海派无派”的开放格局。
施慧《FAN》系列 60×80厘米 2002年
丁乙《十示2015-B23》90x60厘米 椴木板上综合材料 2015年
周长江《互补08.2》178x40厘米x11 布面油画 2008年
申凡《标点-1963中文版》金属板、不锈钢 2015年
上海话的另一个表征是伶牙俐齿,具体表现为较快的语速和遣词造句上的趋时务新。这样的伶牙俐齿好比艺术风格上的低吟浅唱,纵观上海艺术家的作品,无论题材大小、尺幅高低,也无论抽象、写实、极简、极多,心思之缜密、制作之精细,几近洁癖。
杜海军《矩形人生》200x160厘米 布面油画 2013年
何曦《谁在那里歌唱(一)》 93×125厘米 纸本水墨 2014年
洪健《春水向东·苏河No.1》纸本水墨
王建国 《茄子》28x4x2.2厘米 紫檀木 2012年
洋腔洋调,是上海话的又一个特征。上海的艺术家总体上是浸淫在这样一种“情调”和“气质”中的。他们崇尚经典,也讨论时尚,关注作品,更尊重自己的内心。他们有眼光,有格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几分矜持,几分温良恭俭让。
张培成《地下铁》154x167厘米 纸本
姚尔畅 《秋思》布面油画
姜建忠《两个视点》140x110厘米 布面油画 2015年
蒋铁骊《影子》高48厘米 青铜 2007年
“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
参展艺术家名单:
芭芭拉·爱德斯坦、白璎、陈琪、陈迪、陈键、陈伟德、陈欣、陈宜明、丁乙、董晟佳、董小明、杜海军、方兰兰、冯玮、高广泽、韩子健、何伟、何曦、洪健、胡介鸣、胡为一、黄阿忠、黄渊青、姜建忠、蒋铁骊、柯罗夫、李超、李立宏、李鹏、梁铨、廖扬、林森、刘建华、刘曼文、陆健、卢奕、卢治平、罗永进、马良、毛冬华、庞飞、平龙、曲丰国、任敏、沈烈毅、申凡、施慧、施勇、施晓颉、石至莹、谭彬、陶世虎、王冠英、王劼音、王建国、王天德、汪一、韦萍、吴继峰、奚赛联、夏阳、夏阳(台)、杨冬白、杨剑平、姚尔畅、袁侃、查国钧、张健君、张培成、张正刚、章愳、赵葆康、赵玉龙、周长江、周国斌、周天应、朱佩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