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连日来,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观众对于非遗表现出极大热情与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端午小长假期间,联展举办地天津美术馆日均接待观众近万人次,“新皇会”展演当日接待观众过万。“非遗”魅力究竟何在?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非遗工作者和普通观众,解读非遗展火爆背后的内因。
名师坐镇展览有新意
参观过此次非遗展的观众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既“好看”,又“好玩”。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摒弃以往非遗展常常沦为“大卖场”的情况,他们精心策划组织了许多互动展示项目,一楼精品馆和二楼生活馆更是有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坐镇”,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匠艺”与“匠心”。
据介绍,本次展览共有近70名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其中有10名是国家级传承人。蔚县剪纸、北京料器制作、河北秸秆扎刻、聚元号弓箭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风筝魏”制作等展台前都有国家级传承人做现场展示,成为一大亮点。秸秆扎刻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徐艳丰这几天就深刻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每天从开馆开始就一直有观众围在展台前了解秸秆扎刻的制作方法,甚至还有不少孩子家长询问教授技艺的情况。”在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展台前,传承人杨福喜不厌其烦地向观众讲授中式射箭的正确方式,“除了弓箭制作的材料和技艺,这次非遗展还有不少人开始对中式射箭产生了兴趣。”这是最让杨福喜感到欣慰的事情。
在二楼生活馆内,“风筝魏”和毛猴制作的展台前永远排着长队——“风筝魏”的传承人魏国秋把户外放飞的风筝做成小型手持式,“年轻人坐在办公室就能放风筝,不仅缓解疲劳,还能防治颈椎病。”工艺毛猴制作传承人任金生在展位前“教你做毛猴”,也忙得不亦乐乎,“不一定非要找到传人,能让孩子们在制作毛猴的过程中了解这门技艺,感受到快乐就足够了。”
走近“非遗”,年轻人为“匠艺”点“赞”
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告诉记者:“这次的非遗联展不仅展示精彩生动,更设置了许多接地气的互动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和孩子纷纷走进非遗展,充分体现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策展主题。”
在展厅内,记者见到了澳大利亚留学生安德烈,他说:“以前在学校里也办过非遗展览和讲座,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非遗联展非常精彩,有很多技艺精湛的手工作品,让人大开眼界。”端午小长假期间,展厅内见到最多的就是全家出动的“观展小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我们都是‘80后’,对于像年画、毛猴、泥人张这些老物件还有儿时的记忆。但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这些过去生活中的物件如今已经很难见到。带着他们来看展览,一方面是我们的‘怀旧’,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们能更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他们的身心都有益。”联展开展首日,美术馆门前还举办了“新皇会”花会展演,尽管天气炎热,但记者在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中也看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表示,过去只是听家里长辈说过庙会表演,但舞龙舞狮、踩高跷、登高、飞镲这些都是第一次看到,感觉很新鲜,也很好玩。
李治邦认为,近年来,随着对于非遗保护承传宣传力度的加大,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他们从过去的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真正喜欢,‘非遗’的魅力正在年轻人中间慢慢扩散。这次我们的展览也在针对年轻人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不仅有现场设置的互动展示,更有年轻设计师参与的非遗与现代的嫁接,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记者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