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6月17日至19日,6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及在读的青年水墨艺术家在“非遗进清华”项目负责人陈岸瑛副教授和策展人鲁纬先生带领下,赴宣城泾县小岭与曹氏宣纸第27代和28代传人曹建勤及曹立进行了交流,深入了解宣纸的产生环境、制作工艺和历史传承。
“观复雅集——新锐水墨画家东方墨语创研会”成立于2015年5月9日,以立足本土、返本开新为己任,曾分别在苏杭举办“问道吴门”和“钱塘探潮”两场展览研讨。本次活动为“东方墨语•观复雅集”非遗探源之旅第一站,同时也是“非遗进清华”活动的延伸,拟从笔墨纸砚入手,重建艺术与自然、创作与媒材之间的历史关联。
联手策划本次非遗探源活动的是曹氏宣纸第27代传人曹建勤和他的儿子曹立,他们都曾参与清华美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并加入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发起成立的“中国手工造纸联盟”。
清华笔墨纸砚非遗研修班的部分同学,如安徽泾县宣纸厂(红星)宣纸传承人罗鸣、周东红,湖州善链湖笔厂湖笔传承人马万彪,绩溪胡开文墨业(苍珮室)徽墨传承人汪迪洋等,也专程赶来重聚。在5月举办的“非遗进清华-笔墨纸砚系列论坛”中,他们已与参与本次雅集的青年水墨画家有过交流,也有幸得到导师刘巨徳、杜大恺、陈辉等先生的指导。
据陈岸瑛介绍,尽管宣纸传人与书画家们不乏密切接触,但本次活动仍然带有新意和探索性质。第一,书画家不是单纯从材料入手接触宣纸,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回到第一现场,重新感受和体会小岭纸业与文人水墨结下的历史因缘。第二,本次活动旨在促进年轻一代书画家与笔墨纸砚传人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700余年前,在宋元易代之际,曹氏先祖曹大三从南陵虬川率族人迁居泾县小岭,在原有皮纸制造工艺基础上,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研制出一种改变中国书画史的新材料——宣纸。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之称,以纸为业的曹氏宗族分布在13个村子中,利用山中清泉和随处可见的青檀树造纸。“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清代诗人赵廷辉所描述的盛况如今虽然已不复见,但纸槽、纸碓仍随处可见,造纸的生态环境和产业链得到了活态保存。
在曹氏宣纸传承人的带领下,艺术家们不仅认识了青檀树,见识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蒸池、潦皮以及铺满山坡的潦草(经蒸煮、摊晒等天然漂白的稻草),同时观摩了捞纸竹帘制作技艺,并亲手体验了宣纸制造的最后一道流程——捞纸、晒纸和剪纸。在此次探访活动的笔会中,画家们用笔墨试验了不同纸张的特性,即兴进行了诗书创作,并在曹建勤先生堆满宣纸的办公室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
策展人鲁纬指出,历史上的书画名家大多对材料、工艺做过深入研究,期望年轻一代书画家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找到未来的方向。何先球、刘心泉、尹鹏、周文学严基享(韩国)和金娟我(韩国)等青年画家从各自感触最深的方面谈及此行对自己创作、思想的启发。
在这次寻根问源的朝圣之旅中,年轻一代水墨艺术家不仅加深了对纸性、水性的了解,而且借九岭十三溪洗涤了心灵,发现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他们将根据此行产生的灵感继续进行创作,并在数月之后将各自的成果呈现在北京举办的展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