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穿过巨石阵的大门,漫步在占地1000亩却没有校园围墙的四川美院虎溪校区,涂鸦雕塑、廊桥长亭、花田荷塘依稀可见。一切植被、建筑营造合乎着原地形地貌的生长状态,称其为最美校园也不足为怪,至今川美新校区建成已有10年。早在2012年,川美虎溪校区就因注重依山傍水、顺势而为,成为社区营造的最佳案例之一。夺得了当年《公共艺术》(上海)与《公共艺术评论》(美国)两家杂志主办评选的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成为亚洲地区唯一的一个获奖项目。
走在校园,其中最抢眼的还是靠近学校东门的罗中立美术馆,远远望去,外墙像是马赛克拼成的涂鸦。其实,这是淘汰多种方案后最终选择用从工厂回收的碎瓷砖拼贴而成,当时还有学生参与到了施工队伍。据说,这里已然成为重庆最大的美术馆。当然在黄桷坪老校区里,还有重庆美术馆与川美这块学术高地互相依托、发挥作用。
同是在西南,重庆这座城市正是依托川美这块学术高地而区别于云贵、成都等地成为区域美术发展的龙头。不管是上世纪80年代的伤痕、乡土时期还是当下学院创造力的彰显,川美各个时期的活跃度都让我们为之感到惊喜,但好奇的是在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一支强大的川军。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先生,在与他面对面的45分钟里,往日听说为人低调、沉默少言的庞院长给我的印象非常亲切,更像是一位普通的高校执教老师。他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油画创作时有观点有建树,谈到学科建设学校管理时,也坦言会失眠会有决断的压力。但在访谈前他还在一刻不停地处理公务,访谈结束后又迅速地参与到了学校的会议当中。这其中的认真与坦诚,让我感受到一位刚上任不满一年却受学生支持度较高的院长在艺术家与教育家角色转换时的可爱与魅力之处。
毕业展亮点多多跨界成为大趋势
据庞院长介绍,今年川美毕业展的最大亮点是毕业作品第一次集中进入罗中立美术馆同时集中开幕,以前是分期分批举办,比较分散。比如在虎溪公社的底楼,或者分布在其他的一些临时展厅,甚至还有老校区展区;或者先纯艺的后设计的,或者是先研究生后本科生,展两三轮。
“这次大部分毕业作品都进美术馆了,虽然有些人反对,认为不应该给学生用,也有人提出需要评出优秀作品再进入,可是今年时间算上去不够,如果展完全部作品再选出优秀作品进到美术馆的话就到7月份了。所以,最后我们还是支持以教学为中心。除了个别系的研究生作品以及雕塑系本身不方便搬运,大部分的毕业作品都进入了美术馆。”
除此,书法专业是川美的新专业,今年书法专业第一届亮相,也不失为一大亮点。谈到学院对各专业毕业作品的内部评价时,庞院长一一细数,“书法、版画、油画、雕塑等专业今年毕业创作的整体水平不错,但是感觉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期待更多突出的作品产生。”院长很细心,对每个专业的情况了如指掌。
另外,这次毕业展上最明显的就是跨界现象。记者看到几位画油画的去做了综合,甚至丝毫没有油画颜料和技法的呈现。谈及这一点,庞院长回答,“学科设置上其实也有矛盾,原有的学科在突破,但是国家专业目录里又比较传统,还是会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目录已规定好,自己设置专业的话需要申报,所以传统的学科设置还是国油版雕这些。但是学生真正去创作的时候你可以看见综合绘画的趋向,这打破了媒材的一些界限,其他院校也有这样的情况,央美版画的学生在做装置、影像、动画,但它和版画元素也有一些结合。川美的雕塑完全朝装置化、声光电,包括VR虚拟这些方向在发展;美教也在强调综合;公共艺术也是这个概念。虽然还是按专业目录来分,但是学生自己会变通,会有一些突破,这个倾向目前很明显,以后媒材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传统学科的界限会有所突破。”
创作带动教学关注底层人文
来到川美,记者注意到川美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很微妙,感觉更像是朋友,所以会更亲近。庞院长区分出了其中的不一样,“在北方师生之间会更加严格一点,更注重师承。这边学生和老师感觉更像朋友,川美以前在老校区更是这样,老师住在学校的宿舍,大家休闲的时候都能碰到。偶尔晚上在酒吧里面上课聊天,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玩儿,没有严格的辈分,威严的东西很少,会很随意。”
这样的氛围对学生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庞院长认为,“这样的师生空间与相处氛围更有利于侧重‘创作带动教学’,川美没有呆板的基础教学,纵使基础教学也是有目的的,创作思想比较自由。我们提倡这种自由选择,老师就是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朝个性上发展,而不是统一的用模式要求你必须做什么。学生一入学就要去考虑创作,基础的东西是为创作服务的,你喜欢什么选择什么,就会慢慢地寻找到自己的基础,反过来找基础,这是在教学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创作带动教学,实际上是以创作为中心,来思考他的个人发展,简单说就是个性化培养。我们现在本科有一些小班制,就是专门为个性化培养而设置。”
“我们要求学生在创作上一定不要画得像导师,要求学生不能相互类似,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习惯,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独立!从本科一二年级开始我们就给他们很多自信和鼓励,从不会说‘你还早得很,没资格搞创作’,既然进来,在创作面前就人人平等,这也是我们川美一直有的传统。”
庞院长还介绍说,“川美的教学当中对那种浅薄的、简单的,包括唯美的东西比较不提倡。在审美上会引导到稍微深沉、厚重一点的思考,所以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就会多一些。”因此,不难理解,川美的毕业作品关注的层面为什么涉及很广,他们关注独居的老人、孩童的幻想、镜像与默剧,回忆、孤独、重生的各种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物性本身或形式语言本身,格局大到对国际法庭的呈现,再到灼痕废墟这种伤痛,总的感觉其整体批判意识比较强。
庞院长解释说,“川美一直有人文主义的这种关怀,尤其是对底层人文的关怀。说起来,重庆这个城市发展比较快,但实际它像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贫困差距还比较大,它不像上海整体生活水准较高。所以学生还是能看到一些生活上压力比较大的人群。在老校区更是这样,周边人口结构更为复杂。乡土、伤痕、现实主义,包括新伤痕,一路走过来,川美有这样的文脉,所以学生们对那些杂乱无序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各种层面的关注还是有的。所以川美潜意识里有些悲剧意识。”
经庞院长介绍得知,每年学校都有学生作品年展,并且,每年的年展要评选评奖,所以大家竞争意识很强。从而也“逼迫”他们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进入到这个展览。
为青年艺术家助力为文化的复兴奋斗
川美致力于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在虎溪公社设有驻留艺术家的工作室。
“青年艺术家驻留”指的是,在川美的毕业生中经过评定、审核,选出优秀的致力于艺术创作的青年学子,学校给他们提供创作空间以及部分生活费,在一到两年的时间,给他们做展览、宣传,进行“孵化”,避免艺术创作在毕业后一下就断掉了,希望他们把艺术创作状态延续下去。用庞院长的话就是“送他们一程,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对他们成长的过程会有帮助”。
谈到艺术学子的前景,院长有着美好的祝愿和寄语,他说,“艺术院校的学生未来的前景是很好的。只是以后在专业界限上可能会越来越模糊,但是可能性也越来越多。在文化建设或者文创产业方面,会有前所未有的繁荣,还是大有作为。从事纯艺术的要靠创作,会有需求,会有市场;做设计的,做理论的,可以和文创产业、策划、管理结合,也会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有所担当,引领整个社会审美的前沿,逐渐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这个责任很大。所以希望这一代人,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能发挥作用。精英化的人才在文化普遍都很贫瘠的时候容易成为时代的偶像、尖子,尽管未来冒尖的可能很小,但是艺术需求很大,所以未来可能更需要实用性的人才。总的来说,因为是专业院校,培养的也都是尖儿上的人。”
对于学院来说,“美术教育也好,艺术创作也好,我们还是要坚持建成西南的学术高地”。庞院长很有信心,他希望川美能够发挥好西南区域建设的龙头作用,提升川美的辐射力。
庞院长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沉默寡语,聊起油画创作与川美的发展,脸上还是会有溢于言表的喜悦。“其实我还没多数川美的老师那样活跃,现在带的研究生也没有像其他学生跟老师接触的时间多,但是我的性格比较温和,学生找我写推荐信或者问什么问题,我都会马上答应,只要学生加微信我也会加,要去回答。”从与庞院长短短的访谈聊天中发现,院长性格的温和随意,感觉更像一位朋友与师长。
当我追问到对毕业学子的寄语时,庞院长说到,“还是要始终坚持一个艺术家独立的人格。创造是最快乐的,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艺术家应该引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有基本的自信和担当,要为国家的文化复兴尽职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