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7月6日,第三届“新绎之星”青年艺术家计划学术论坛在廊坊市新绎七修酒店举行。座谈会延伸了该项目去年提出的“批判性传统主义”的学术定位,以“转译与重构”为题,邀请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对话。本届学术研讨会除邀请众多专家和批评家到场之外,还特别邀请了艺术媒体主编到场,共同探讨和解析该计划本年度的学术定位,特别针对该项目评选机制和标准及其青年艺术家目前的创作状态、特点及当前艺术界活跃的其他青年艺术家推广项目出现的现象及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
“新绎之星”青年艺术家计划由新绎文化集团于2014年发起,新奥慈善基金会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自今年起,该计划将交由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承接并发起。据了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是以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及为人们提供文化艺术服务为发展宗旨的文化综合运营机构,文化中心总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9.5万平方米,总投资34.3亿元,由剧院群落与多形态文化艺术展览空间等文化设施及相关配套构成,是规模大、功能全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计划于2018年5月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据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李徽介绍,将“新绎之星”转由专业的文化艺术运营中心运作是为了体现项目的专业性和对文化发展的持续性贡献。
主体建筑外型酷似“流动的云”、内部以“丝绸之路”的文化理念进行设计,总体形成流动感强的震撼视觉效果
新奥集团常务副总裁金永生讲话
新绎文化集团总裁李晓菲讲话
新奥慈善基金会主席韩瑞改讲话
座谈会伊始,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批评家岛子,新奥集团常务副总裁金永生,新奥慈善基金会主席韩瑞改,新绎文化集团总裁李晓菲先后致辞,新奥慈善基金会主席韩瑞改宣布本年度“新绎之星”青年艺术家计划正式启动。
“批判性传统主义”的学术定位由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尹丹副教授在第二届“新绎之星”青年艺术家计划中提出。今年,本计划继续延伸这一定位并加以细化和演绎,提出“转译与重构”的命题,旨在探讨艺术家作品中艺术语言层面的可能性,并鼓励青年艺术家在继承传统艺术语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转译与重构。
学术主持、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尹丹阐述其学术主张
尹丹在开场中首先阐述了他的学术主张和观点:著名建筑史家弗兰普顿曾提出“批判性地域主义”一词,以此区别于建筑领域对传统符号肤浅挪用的现象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新绎之星”以此为借鉴明确了“批判性传统主义”的学术立场,既立足于传统,有对那种策略性传统主义持批判态度。明确地说,学术定义“批判性传统主义”是: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绝不排斥外来文化及普及价值,并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中进行“播撒”的可能性;避免“穿衣服”式的符号挪用,而是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理解、挖掘;注意寻求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转译方式,挖掘具有当代特性的传统精神。从根本上批判那种取媚策略:对外迎合东方主义视角,对内讨好虚幻的民族自尊。
至今,“新绎之星”已经举办三届。第一届以“同行同至”为主题,以此表明我们与青年艺术家结伴同行,达至坦途的意愿与立场/经过深思熟虑和严谨的学术论争,第二届提出了“批判性传统主义”的学术定位,也作为今后“新绎之星”活动的基本学术支撑。今年,我们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第三届“新绎之星”的学术主题“演绎与重构”,旨在探讨“批判性传统主义”在艺术语言层面的可能性,并鼓励青年艺术家在继承传统艺术语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转译与重构。此学术主题针对当代艺术中常见的直译手法和简单符号挪用行为,其产生的问题颇为类似:语言的乏味、拼接的生硬,诗意的丧失,更严重的是带来理论包装的可操作性、民族主义的符号化。无疑,我们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及肯定文化的流动性,强调语汇的“语境化”,推崇与鼓励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避免策略性的潮流化倾向。
研讨会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岛子在接下来的座谈中谈及了尹丹的学术主张,他认为青年艺术家在当代遭遇着商业资本的冲击,这种文化背景为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认知、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带来很多问题。当代艺术的建构必须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然而目前的批判缺少动力。此外,岛子还提出参与评选的青年艺术家年龄范围应该扩大,将项目放在国际的视野范式内,“新绎之星”的评选可以向韩国的三星美术馆学习,扩展其国际性。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评选需要建立范式,而青年的标准也需要再扩大一些,需要有对创造力的尊重和推进。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王端廷认为,把青年的年龄标准放宽实际并不能造就更多的艺术家。扶持青年艺术家的关键在于抓住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艺术的价值标准。所有的扶持都是对某种价值的确认,某位艺术家他相对历史有他独特的一种个性和创造,扶持他是对他创作成果的信任。对于即将投入使用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王端廷表示,“这样一个空间和建筑需要什么作品才能跟这个空间相配,那个空间就是对我们未来青年艺术家的召唤和挑战,未来的艺术不是我们传统认知的单一的艺术,它将突破我们过去的标准和范式,要用更宽更开阔的眼光来看待当代艺术的发展。将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与美术馆的建设做成一个确实符合艺术发展潮流和具有相当水准的事业。”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导演李一凡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导演李一凡说: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才华,“天生我才必有用”。他认为今天需要看年轻艺术家整个的知识系统、感受能力,用推荐人制度来发现青年艺术家会更好,同时建立多元的扶持方式,例如出游计划,展览计划,出版计划,丰富和拓展对年轻艺术家的扶持内涵。
鲁迅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宋玉成
鲁迅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宋玉成教授提出:艺术永远是变化的,当代性这个词是模糊的。避开当代性的概念会更有容纳性,吸纳更多丰富不同的品种,可以分组或分类型进行:如绘画类、雕塑类、设计类,甚至行为艺术等,这样主题集中,整个作品收纳不杂。
批评家、清华大学博士段君
批评家、清华大学博士段君说:在当下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一些主流面貌,即以语言为主,非常精致讲究,语言即内容,很多人缺乏批判性。传统应该是满足,满足好奇心,提供一种新的观点,一个系统,重要的是起到一种刺激性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以雕塑界四个青年艺术家评选活动和展览为例,为“新绎之星”提出启迪,与大而全的青年艺术家计划相比,他倾向于有学术突破和引领性的青年艺术家计划。他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即:一、当代艺术转向乡村,二、与科技结合的现代雕塑,三、生态雕塑,四、回到材料。他提出建立一种机制,比提出一个主题更重要。他还提出将生态雕塑与企业生态能源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建立一套良好的机制,同时开展艺术家驻留计划,与创作捆绑起来。“新绎之星”今后的发展是否更有微观的侧重性和一种长期性、制度化、系统化的东西是他的期待。
艺术中国副总编辑许柏成
艺术中国副总编辑许柏成提出回顾世界艺术史,经典的作品往往在当时独立于主流标准之外的,比如印象派等。“转译与重构”是对当下创作状态非常好的提炼,但如果以一个已有的框架去寻找青年艺术家,往往会漏掉一些真正好的艺术家。正如英国的透纳奖,每年的评选标准与结果都让人非常意外,但之后又感觉是在情理之中,而且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艺术边界的认识,为艺术带来新的血液,它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
批评家王南溟
上海职业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说到,“项目评选艺术家的落脚点一定是建立在系统、学术和争论的基础上,有个人观点与主张,能够担当自己观点的人。扶持艺术家的前提应该先扶持评论家,在广泛推介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式的学术讨论。”
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北方美术》主编邵亮
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北方美术》主编邵亮提出,这两年青年艺术家项目的展览很多,同质化倾向明显,有一点过于雷同的迹象。但在热闹的背后,哪些计划真正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并且有一种学术的高度,至少是一种文化的切入点,能够延续、健康地循环下去,这是业界希望看到的。今年的主题“批判性传统主义”的提法本身有一种文化的针对性和反思意识,这一点我与尹丹是很有共鸣的。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郝青松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郝青松基于今天当代艺术的发展问题提出,艺术计划的资助对象是否能够跨出艺术家的范围,比如将青年艺术家计划改成青年艺术计划,设一个青年艺术写作奖,不仅仅选拔好的艺术家,也把资助的对象拓展至评论家的范围。评选的实质实际是批评性的介入,这种批评性其实是一种先知性的介入。
雅昌艺术网副主编陈奕名
雅昌艺术网副主编陈奕名面对雨后春笋般的青年艺术家项目,提出了三点问题:一,互联网时代对标准的解读问题,即互联网时代如何界定艺术品和艺术家的评选标准;二是青年艺术家计划学术价值和主张学识的倾向性模糊问题,在创作多元化的背景下评选也面临多元化的现实;三是与学术价值主张相契合的评选机制与范式缺失,是目前青年艺术家项目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据悉,在“新绎之星”学术论坛之后,8月份还将举行“新绎回顾展”,将历届“新绎之星”优秀作品进行回顾,以持续关注所扶持的青年艺术家,并将于12月拉开第三届“新绎之星”作品展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