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由闽江学院主办的“2016‘传承•延异’当代漆艺展”于2016年7月17日在福州三坊七巷75号南后街展览馆顺利拉开帷幕。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场学术研讨会“当代语境下漆艺表现语言的形成、流变与展望”于8月7号在闽江学院漆艺文化创意园(福州仓山区建新镇洪塘里442号)展开。原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福建省漆艺研究会会长汪天亮,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郑鑫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支持;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资深艺术媒体评论家、上海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周兵,美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郑娜担任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
到场的福州市领导、校方领导、评论家、艺术家及民间人士就“当代语境下漆艺表现语言的形成、流变与展望”研讨主题,各抒己见。研讨会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分别由周兵先生和郑娜女士主持,两位学术主持分工有序、恰到好处地对每位嘉宾的发言给予点评,并阐述了各自对当下漆艺文脉的了解及漆艺创作的看法。
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凡,闽江学院副校长狄俊安、李新贤,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书记林忠,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美术评论家罗礼平,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徐东树,福建省理论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美术评论家林公翔,美术评论家何光锐,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夏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州漆艺研究院院长郑益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闽江学院客座教授王和举,原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福建省漆画艺委会副主任陈明光,职业漆艺家、尚工馆中国漆器工作室创办人、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学术委员谢健,著名漆艺家沈克龙,以及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各学科带头人:吴思冬、郑频、陈宇、赖登云、郑彦民等漆艺家,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校友代表俞峥等嘉宾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漆艺现代性的提出及其创作观念化的理由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资深艺术媒体评论家、上海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周兵认为:福州的漆艺首先走出了它对传统的复制,把当代艺术概念引入到漆艺工艺中,这是非常可喜的一种现象。闽江学院通过邀请独立策展人,举办“传承·延异”当代漆艺展,并广泛邀请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老艺术家和中青年艺术家深入探讨漆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愿倾力推进漆艺创作的发展,梳理具有地域性的漆艺文脉,这一举措将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前瞻性。
美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本次展览策划及研讨会组织者)郑娜认为,福州是现当代中国漆艺文脉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漆艺的民间基础根深叶茂、漆艺家队伍传承有序、对漆艺创作也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思考。福州还有一所拥有60年历史的漆艺本科专业院校扎根本土。在后殖民语境席卷全球之际,在文化趋同性越演越烈之时,在全球历史文化资源日渐枯竭的关键时候,福州虽蛰居中国东南沿海,但因其守护着一方独特的历史资源——漆艺,又因漆艺于现当代的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沟通之处,正如非洲原始艺术、日本浮世绘等,这些异质的文化资源,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给予新鲜的血液。漆艺也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实践空间的可能性,历史渊源所具有的东方特质,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图景和发挥余地。当下问题是,当传统材料和技法还原成一种创作媒材时,漆艺的语言如何才能成为一种承载思想的文本,沟通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材料语言与观念思维等。
“在我看来,打破漆艺传统的边界,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历史资源的当代转换。因此,本届研讨会主题的界定,有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其一、漆艺创作。谈到漆艺创作问题,往往听到这样的声音:守护传统并强调所谓的大漆精神。其实,更好地守护传统就是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更好地守护传统技艺就是让它成为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每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都是上一个时代的先锋语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漆艺的历史资源的保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让其实现当代转换,如何让其和当代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彼此沟通。这里指的当代问题,就是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之间的问题。
其二、我们要厘清漆工艺、日常漆艺产品和漆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从历史考据和学术文献着手,梳理漆艺文脉。
其三,我们这次展览及文献梳理,是建立在对漆艺现代性研究这条学术脉络上,对此我们必须非常明确,这对以后展开关于漆艺文脉梳理的学理性研究、漆艺文献的挖掘整理、漆艺口述史的保存归档、漆艺创作及其历史书写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完善机制,推进福州漆艺文脉在新历史语境下的延续发展
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凡坐临研讨会现场,并阐明了福州市政府发展本土漆文化的决心。杨凡副部长从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漆艺传承,需要理论梳理和学理研究;二、漆艺教育,闽江学院的引领作用不容小觑;三、对福州传统漆艺传承现状进行摸底,对漆艺创作现状及未来学术方向发展进行研究。他希望专家们集思广益,进一步深入探讨漆艺的理论问题及实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切实有效地把福州的漆艺创作推向新的学术高度。
闽江学院副校长李新贤发言
校方: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是福建漆艺家的黄埔军校
闽江学院副校长狄俊安首先强调了漆艺同闽江学院的密切渊源。“今年恰逢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漆艺是该学院最活跃的学科,我们有一批非常活跃的热衷于漆艺的艺术家。闽江学院对漆艺事业的发展也相当重视,并将从战略层面做出支持。”
闽江学院副校长李新贤进一步介绍到,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前身是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是福建漆艺家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了郑益坤等大批漆艺界大师,对传承、弘扬漆艺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看了漆艺展之后,我很受启发,希望能够吸收大家的智慧,为闽江学院漆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研讨,能更好地吸收大家关于漆艺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郑鑫发言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书记林忠发言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郑鑫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在场的所有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与会人员表示感谢。随后,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书记林忠表示,院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对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漆艺发展建言献策,为闽江学院在漆艺传承基础上,以及当下全国漆艺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将原来福州工艺美校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做精、做强,使我们美术学院漆艺方面的发展能够发展延伸下去。”
评论家:梳理漆艺历史文脉,推进漆艺创作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术评论家李豫闽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福州乃至福建整个漆艺的发展的问题及历史文脉。其对漆艺的发展有三方面看法:一、对外交流。比如,王和举老师从四川来到福建,带来了一些新的漆画创作观念,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跟漆画创作结合,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对漆艺艺术的沉淀、理解;二、漆艺受到地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三、漆艺品质要提高。漆艺作品在数量上急剧上升,看起来表面繁荣,很多从绘画转入漆艺的年轻艺术家,他们中有很多对漆艺艺术,漆文化的理解不够,更多的是假借以观念为先,在漆艺语言的理解上,在漆材料使用上面完全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非常浅显的。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评论家罗礼平强调了本次展览的专业性。“展览的关键是把文献做了非常好的梳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好的漆艺发展的脉络,即福建工艺美校到福建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一个延续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从李芝卿到郑益坤老师,对漆艺的传承,并逐渐建构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为母体的福建漆艺的传统,这个传统甚至影响到中国整个漆艺跟漆画的发展。”“如果对福建美术史进行书写,我认为漆工艺,尤其是漆画是具有特殊的影响。不仅漆艺理论研究要跟上,批评也要跟上,如果没有跟上,就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福建省理论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美术评论家林公翔肯定了本次展览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在传承上的定位,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强调了闽江学院在漆艺历史上的传承角色。“我要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梳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到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漆画发展传承的历史。从李芝卿等跟福州工艺美校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跟日本之间的关系,跟福建师大美术系的关系。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到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要梳理清楚。二、当代语境下如何从事漆的探索。一是观念上的探索,基于漆本体语言基础之上的探索,这是多方位的开放概念;二是个性上的探索。现在漆画包括几种,如传统漆画、表现性漆画、综合材料漆画等诸多门类;三是创造。只有在这些方面水到渠成,就提升到创造的层面,不管任何形式的艺术探索都必须创造,创造必须建立在漆的本体语言的基础之上的创造。希望能创造出一批有呼吸、有温度的漆艺作品。”
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夏梓认为,以闽江学院为代表的专场展览,无论是文本研究还是展览框架都是非常高质量的,又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福州是漆艺的发源地,相比之下,虽然湖北有楚漆器、毛坝漆,被称为中国重要的漆艺发源地之一,实际上在现当代漆艺创作方面,湖北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在场的状态。
随后,任夏梓结合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经验与同道专家分享了关于漆艺创作的一些见解和问题。“在此之中也存在一些担忧:首先,如何发现、引导新的青年艺术家——青年艺术家有实践的勇气,但对传统涉猎不深、如何连接传统却是一个硬伤问题。其次,漆艺创作在当代语境下的‘延异’问题,本届三年展特邀黄永砯、杨诘苍、沈远等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介入漆艺创作,他们对漆材料的关注是令人乐观的,但另一方面,这个‘介入’亦是本届三年展的一个实验性的动作,漆艺可能性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期待听到大家真诚的反馈。此外,关于漆艺的展览与活动越来越多,活动一多,必然导致环境的嘈杂,艺术家本身的文化自觉与机构严肃的办展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艺术家:希望漆艺创作得以传承发展,漆艺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成熟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州漆艺研究院院长郑益坤是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前身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第一届的学生,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把从事漆艺的人生历程及这次观看展览的美好回忆娓娓道来,跟大家共同分享。“我从事漆艺的60载,也是母校建校60周年的时间,母校的教育给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今天才能顺利从事漆艺术。学校把漆艺学科的延伸发展做得非常的好。这次福州国际双年展的举办,提升了福州在漆艺界的声誉,漆艺只有在国际视野中才能展开它应有的高度,其外围展·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专场“传承·延艺”当代漆艺展在郑娜女士的带领下,在短时间内非常有序地组织了这次展览,展览传承了整个漆艺的谱系,非常棒。最后希望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漆艺学科办的更好、更务实。”
原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福建省漆画艺委会副主任陈明光强调,“今天我们讲传承发展,人的因素很重要。”在福州漆艺近现代历史上,有两个人,他们对中国漆艺传承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就是沈绍安,他恢复了失传脱胎工艺,为今后立体造型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漆艺作品,都是用此工艺做成的。还有李芝卿,他的一百块漆技法样板,是传承发展了我国历代漆艺的技法。当下很多漆艺作品里面可以看到李芝卿的技法的影子。从这两个人的实例,我觉得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漆器原来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从沈富文先生把漆艺引入高校以后,漆器从一个民间工艺品进入到上层建筑领域,漆艺在当下的发展就有了无限的可能。因而,今天立足于闽江学院,人才培养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原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福建省漆艺研究会会长汪天亮发言
职业漆艺家、尚工馆中国漆器工作室创办人、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学术委员谢健发言
原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福建省漆艺研究会会长汪天亮亦补充道,漆艺发展到现在与领导及各方面艺术家的努力密不可分,“我希望我们美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应该更多的关注漆艺这块古老而又充满当代气息的创作体系,从而充实漆艺创作的艺术生态。”
职业漆艺家、尚工馆中国漆器工作室创办人、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学术委员谢健认为,漆艺双年展是福州迄今为止最大的漆艺国际活动,其外围展“传承·延异”当代漆艺展的学术性更高。同时,谢健总结性地概括了该展览的成功之处:一、学术化。学术性的工作并不仅仅指概念性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一基点与中国漆艺术语言表达之间形成呼应。它有一个基础的路径,就是关注地域性文脉梳理,有学术敏感,把重要的节点和人物提取出来,结合史论的时间线索提出问题。其二、年轻化。我们有理由通过各种各样文化的推广、活动的组织、课程的设置、项目的推动等,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其三,国际化。重新整理中国漆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下面,我们去除地方化,去除流派化,但仍要要保持艺术的差异性、独特性。
著名漆艺家沈克龙发言
著名漆艺家沈克龙从创作者的角度给与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福州的漆艺文化、环境和资源都非常优秀,今年以漆艺展来呈现,在此之前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我们从事漆艺创作,参加什么样的展览很重要。我们不断地在行进过程当中提炼漆、理解漆,是一个过程,环境会催生一些东西,我们期待着有更好的展览环境能够使我们的作品得以展示。在此过程中,政府、学院、机构等各司其职,做好各自的事情是一个最重要的一点。”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漆艺家吴思冬发言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漆艺家吴思冬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又在闽江学院从事漆艺教学,同时配合策展人一起组织了这次展览,在他看来,无论是求学教学经历,还是对展览活动的参与,都倾注着深深的情结在里面。“做艺术情结最重要,没有情结,只是一种表象或者一种形式,不能有持续性。”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校友代表、职业漆艺家俞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涯和漆艺创作经历展开了回顾,并对中国漆艺未来充满希冀。同时,她也结合自身的经验对漆艺教育提出了个人意见:一是,整个漆艺界文化的缺失——我们亟待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二是,现在一直在提倡创新为主,一看到新的作品就特别兴奋,但是我觉得传统技艺的传承始终不能被忽略。传承—创新,才是最终的出路。”
此外,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郑彦民、闽江学院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罗芳林、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中心主任郑庆伟、闽江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黄勇及全体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在校教师也列席了研讨会现场。
据悉,第二场学术研讨会“记忆与重构——中国漆艺术的文化自信和中国漆文化的国际语境”将于8月16日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