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哲蚌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郊约5000米的根培乌孜山南坡山坳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最大寺院,系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弟子绛央曲杰·扎西班丹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创建,经后世不断扩增,形成现今占地超过25万平方米的庞大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
哲蚌寺壁画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看到佛教艺术在西藏地区的流传、演变及其发展,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美术史、美学理论,以及西藏的社会、历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哲蚌寺壁画所具有的强烈宗教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寺院的宗教活动为稳定民族关系、加强祖国安定团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意外发现的明代珍贵壁画
2010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对哲蚌寺殿宇建筑维修,由于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局部墙体严重变形,威胁到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拟对变形墙体进行整形与整体加固,以恢复措钦大殿的整体稳定性。随着修缮工程的进行,当封闭已久的大殿内转经道打开时,墙体上绘制的珍贵明代壁画时隔近300年后,得以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如何保护好这些壁画,也成为措钦大殿维修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由于变形墙体上保存有大量珍贵明代壁画,直至其他所有建筑维修工作结束后,也无法对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变形墙体进行维修加固,而该处变形墙体位于四层大殿的底层,属于承重墙体,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加固,势必影响到大殿建筑的整体稳定。”负责此次壁画维修工程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郭宏告诉记者。
“该处壁画地仗层极厚、极脆,墙体变形导致壁画开裂、错位、破碎严重,且存在大量不规则裂隙。同时,受操作空间极为狭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该项工作的难度极高。”郭宏告诉记者,为了尽量减少壁画揭取过程对壁画造成的不可逆损伤,以及考虑到后期壁画的整形、复位对接画面、原位复原回贴等工作,在划分壁画切割块时尽量选择壁画已有裂隙处,以减少切割缝。但随之而来的是壁画分割块极不规则,使得壁画揭取工作难上加难,并增加了后续壁画原位复原回贴工作的难度。
全面详细评估壁画病害
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的揭取与原位复原回贴既是本次维修的难点,也是重点,为定量描述壁画基础支撑墙体变形特征,为壁画揭取后的墙体维修加固提供依据,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团队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进行了测绘及信息留取工作,获得了内转经道西壁内墙壁画的三维模型、二维立剖面图、正射影像图、墙体形态分析图等多种形式的高精度数据成果,为内转经道壁画保护修复、考古研究、科学展示、后期跟踪监测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用地质雷达分析检测壁画空鼓病害的区域、分布,以及空鼓壁画灌浆加固后的效果检测;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检测壁画地仗层的含水率以及水分来源,为措钦大殿的除病去害提供了科学依据。”郭宏说。
根据调查结果和科学分析显示,哲蚌寺壁画的主要病害为支撑体变形,地仗层大面积脱落、空鼓、裂隙,颜料层起甲、粉化、脱落,壁画表面泥渍、烟熏等10余类。围绕如何揭取、揭取后的壁画怎么修复、采用什么材料回帖壁画三个技术难题,首先对内转经道壁画样品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剖面显微、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掌握了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信息,不仅为壁画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持,而且为进一步揭示壁画的文物价值信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其次,系统整理了国内目前对于传统灰浆材料的室内实验研究结果,针对哲蚌寺壁画地仗层的材料特点,选择与原地仗层材料成分完全相同的阿嘎土经粉碎、淘洗、高温焙烧后作为壁画回帖,裂隙修补及空鼓灌浆加固的主要材料而进行实验研究。最终选择1000℃烧阿嘎土作为内转经道壁画揭取后的修复、回贴的主要材料,既满足了补强壁画地仗层的作用,又不会造成修复材料和原壁画地仗层材料之间的差异排斥。壁画的修复则由唐卡画师负责完成。
精心组织施工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我们制定了哲蚌寺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施工组织计划和哲蚌寺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管理办法,并印刷成手册,做到人手一册,严格按照手册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如果不合格,不准予上岗。”郭宏表示,在每一个单元的壁画修复工作完成后,主动邀请寺院管委会人员和僧众进行现场阶段性验收,确保壁画维修的质量。
“在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揭取与原位复原回帖时,原方案设计时采用壁画揭取后固定在可移动支撑体蜂窝铝板上,然后将壁画悬挂在维修后的墙体上。这种方法彻底改变了壁画原有结构,但限于当时没有研发成功较为理想的壁画回帖材料,属于不得已的选择。”郭宏给记者讲述了维修中的一个小故事。后来由于这种方法也受到哲蚌寺僧众的反对,经数次咨询专家,该设计方案最终被放弃。
“以前裂开的地方要先补上去,补好以后,两边的图案要先对齐,才能知道中间的花纹怎么补,这样才能确保补画的和原来的完全一致。”哲蚌寺寺管会副主任阿旺群增对记者表示。
在文献资料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团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实验室和保存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进行了壁画病害机理研究,并针对性地进行现场适用性试验。在现场施工工作结束后,针对措钦大殿内转经道自乾隆年间封闭,鲜有人员对其壁画进行系统考证和研究,还积极组织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数次赴藏现场调研。“一方面为壁画留存一份完整的数字档案;另一方面,为今后便于研究、实现数字化展示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人员频繁出入内转经道而改变壁画保存的微环境。”郭宏表示。(作者 刘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