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在目前西藏壁画修复中,这是最成功的一例。”7月26日,在西藏最大的寺庙哲蚌寺,已在哲蚌寺工作十五年的哲蚌寺管委会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副主任洛桑对记者介绍说,“哲蚌寺措钦大殿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修复后壁画痕迹,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修复后将近两年,也没出现新的问题”。
哲蚌寺是拉萨市乃至全藏规模最大的寺庙,位于拉萨西郊,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绛央曲杰于公元1416年创建。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寺中的甘丹颇章宫为二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喇嘛均在此坐床,以后五世达赖喇嘛在此掌领西藏地方政教大权。1982年,哲蚌寺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哲蚌寺壁画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高超的绘画艺术为中外学者所青睐,成为世界佛教艺术中的一处奇苑。
措钦大殿(意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中心,大殿内转经道壁画是哲蚌寺初建时最早的壁画。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大殿扩建,内转经道被封住,这些珍贵的壁画从此不见天日。2010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对哲蚌寺建筑维修时,由于大殿内转经道墙体严重变形,需要及时维修加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壁画的揭取与原位复原回贴工作。
作为首个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独立设计、独立组织实施的大型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该院选派精兵强将开展工作。
“修复工程比较难,难就难在变形墙体是四层大殿的底层承重墙体”,进行壁画修复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所研究员郭宏说,“我们在设计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采取了‘先将壁画揭取下来、维修加固变形墙体、再进行壁画原位回贴’的设计思路。从壁画病害调查入手,贯彻落实‘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全新理念,将科学研究工作始终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最终将这些壁画全部安全地揭取下来,并原位复原回贴,取得了圆满成功”。
哲蚌寺壁画的主要病害为支撑体变形,地仗层大面积脱落、空鼓、裂隙,颜料层起甲、粉化、脱落,壁画表面泥渍、烟熏等十余类。因该处墙体变形导致壁画开裂、错位、破碎严重,且存在大量不规则裂隙,同时操作空间极为狭窄,使得该项工作的难度极高。在划分壁画切割块时尽量选择壁画已有裂隙处,以减少切割缝,但随之而来的是壁画分割块极不规则,使得壁画揭取工作难上加难。
围绕如何揭取、揭取后的壁画怎么修复、采用什么材料回贴壁画三个技术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对内转经道壁画样品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剖面显微、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掌握了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信息。最终选择与原地仗层材料成分完全相同的1000℃烧阿嘎土作为壁画揭取后修复、回贴的主要材料。
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可再处理原则、修复材料兼容性原则以及可识别原则,修复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有一幅佛像壁画绝大部分已脱落,仅残存下部莲花座,如果按照通常内地的壁画修复方法,仅做边缘加固即可,但这样的修复不可能得到僧众的认可。为此,工程技术人员对地仗层大面积脱落处全部进行了修补,但修补处低于原壁画0.5毫米,然后请寺院高僧及当地壁画绘制传统艺人现场考证,依据相邻佛像和佛教宗教仪轨确定了脱落处的壁画内容进行补绘,这样既保证了壁画修复后的“可识别”性,又满足了广大僧众的情感需求。揭取壁画的原位回贴、使用原材料工艺加固壁画地仗层、应用与原壁画绘画颜料一致的矿物颜料补色、保持回贴后的壁画原结构不变,都是为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经过对壁画内容相关关系以及变形、错位、裂隙分布的详细观察,壁画揭取切割缝尽可能利用壁画本身已存在的裂缝,避免了过多切割给壁画造成新的损伤。
由于气候原因,在西藏修复壁画只能在5月份到10月份。该工程从2012年9月份开始,从揭取壁画,维修墙体,修复壁画,到回贴壁画,直到2014年10月才全部完成。
“我们每年五六月份都要回来检查。”郭宏说,哲蚌寺壁画保护修复现场工作结束后,一直坚持跟踪监测。
哲蚌寺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总计修复壁画面积966平方米,得到了哲蚌寺广大僧侣的普遍认同和赞赏,在保护了大量珍贵壁画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今后西藏地区此类壁画的修复提供了典型范例。(作者 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