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罗马尼亚)博巴 孤山秋色 66×92cm 布面油画 1961年
天津美术网讯 浙江美术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涌现过众多璀璨的文化巨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美术篇章。近现代以来,许多艺术家不仅从这里起步走向国际舞台,许多新观念、新思想也在引进后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风景,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在教学方面,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成为美术院校的重要师资,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变革。以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等为代表的留法一脉和以倪贻德、关良等代表的留日一脉,就在杭州的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院)播下了现代主义的种子。
从1950年代起,中国美术界借鉴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和造型方法,形成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模式席卷全国。在俄苏艺术样式一统天下的“单一化”状态下,上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艺术家埃乌金·博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主持的“博巴油画训练班”(简称“罗训班”),打开了中国油画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这种“非主流”艺术的另类引进与尝试,也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美院“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教学实践中。“罗训班”和“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开办,对中国油画的学术构建起到重要影响。
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现代艺术观念涌入,在杭州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为重点的艺术教育引领了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浪潮,艺术家们从新的观念出发做出了自我超越的实践。
浙江不仅有着深厚的艺术文脉,也是培育新鲜事物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广大艺术家们意气风发,不断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1986年,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马林·瓦尔班诺夫)从巴黎来到浙江美术学院执教,创建了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摇篮——“万曼艺术壁挂研究所”,这件事一直被看作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个经典案例。他所倡导的现代壁挂创造活动,打开了学院艺术创作的视野,带来了对于新艺术材料和形态研究的突破,在我国催生了“软雕塑”这一新的视觉形态。
1993年,旅法画家司徒立来中国美院讲学,其传播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历经20多年的努力,“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与实践,与‘力求模仿客观世界’和‘竭力表现主观世界’的两大体系都拉开了距离,在中国绘画面对西方百年现代艺术共时冲击、架上绘画多向拓展之时,展现出现象学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此外,英国画家、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教授尤思,加拿大阿里森大学铜版画家、教授西维伯格,及西班牙当代超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多·纳兰霍等,曾先后到中国美院进行讲学交流,收到明显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统计,1980年以来,浙江美院接受了28个国家的147名长期留学生和425名短期外国进修生,他们大多选择中国水墨画和书法专业,对中国文化有一种特殊的爱好,优秀的留学生群体在后来的国际艺术交流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览交流是美术交流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从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可见,1950年代以来,浙江美术对外交流中互派的美术展览形式多种多样,引进的展览中包括了油画、版画、水彩画、宣传画、漫画、民间美术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从交流范围看,包括了前苏联、意大利、法国、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从展览级别看,有浙江省文联等主办的展览,也有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民间团体主办的展览;从专业性来看,有代表高水平的,如1955年10月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凯绥·珂勒惠支版画展览会”、1957年的“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创作展览会”,也有非专业性的、带有民间色彩的,如1957年的“日本儿童画展”等。除此之外,有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联展,如1989年的“第三届中国西湖版画节国际版画展”等,还有出版层面的展览交流,如1979年10月的“国外美术图书展览”等,这些展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反映出浙江美术对外交流全面而深入的发展状况,精彩纷呈的展览活动为浙江观众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愉悦的艺术体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浙江的对外美术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发挥出了更加显著的作用。
除积极引进国外美术展览之外,浙江美术界还自主策划了许多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展,比如至今已举办过四届的“杭州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是中国当代户外重要的雕塑展览之一。自2000年首届举办以来,国内外知名雕塑家、艺术家、以“山、水、人”“岁月如歌”“钱潮时刻,品性之源”“水陆相望”等主题展开创作,共有150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为自然山水城市杭州留下了艺术地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博系统缺乏对西方艺术精品的收藏,美术史家苏立文也曾经指出“在西方和日本美术馆里,我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艺术的收藏,但是在中国的美术馆里,我很少能看到他们对西方艺术作品的收藏。反过来,西方学者经常会从西方艺术的角度去研究中国艺术,但是中国学者很少对西方艺术做这样的事情。”而今天,这一现状在浙江,随着对外文化艺术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入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11年,在杭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 “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飞越重洋,落户中国美术学院。这批藏品涵盖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荷兰风格派与荷兰设计、国际主义风格设计、二战后设计、当代设计及其他各类设计收藏。中国美术学院为发掘这批藏品的历史价值,成立了包豪斯研究院,并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这批藏品将对中国的设计研究、产业发展及各有关领域起到最大效应的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收藏的民间力量正改变着中国的典藏格局。在杭州,以“全山石艺术中心”和“光达美术馆”等为代表的民营艺术机构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油画收藏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胸襟,从国外引进西方经典油画作品,以主题清晰的收藏脉络开展一系列学术研究,在家门口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连接世界的精彩艺术之窗,建构起世界文化的高品位,也为杭州这座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艺术高地。
时光流转,岁月轮回。8月25日,时隔3年,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展,再一次在空间与时间的大维度范围内从纤维艺术的角度进行关于历史、人文、生活、环境、网络、科技的全球性对话。自上世纪80年代万曼将纤维艺术引进中国美院,在不断交汇融合中,30年后它在杭州发挥出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作者 庄燕琳)